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734 2
2010-12-08
中国古代的小说在我看来是一个整体,里面的象全部是相通的。从一些神话故事和
诸子寓言(诸如《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等等)开始,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结
束于四大谴责小说。五四以后的现代小说,跟古代的象不怎么通得起来。可以搭一些桥
,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但都不是整体的相通。中国古代的
小说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憧憬和想象,五四以后的小说憧憬和想象的方向就转变了。比如
说这些年一直在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原则,就是奖给理想主义倾向
的最优秀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程度参差不齐,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想象来说
,都有理想主义倾向,跟他们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相通以后通向世界文学。而我们的
现代文学还没有把我们民族的想象——从古到今的民族想象——贯通起来,有一些好的
作品,但贯通整个民族的想象说不上。德先生、赛先生这些观念虽然已经成了意识形态
的口号,但还没有像在西方文化中那样有深厚庞大的支持系统,血脉相连。我们没有拿
到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之一据说是翻译不好。我觉得不要怪什么翻译,如果我们真的做
得好的话,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有好作品而你没有奖,那是你的
失落,不是我的失落。但我们有没有信心讲这个话呢。诺贝尔文学奖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一个好作品怎么能被判断出来呢,好作品一定是破除这些东西的。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作品,可以用《庄子·逍遥游》的一句话来说明,“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好的作品是用“息”堆出来的,《西游记》就是吸收了好几代人的“息”,
由读者的“息”造成的。最初有一个取经的故事,过一段时间编一点上去,过一段时间
编一点上去,加一点减一点,这样积累下来,气息就渐渐丰厚了。有人喜欢这个故事,
我就再写一遍。什么时候碰到天才,一下就出来了,这个概率非常之高。所以讲小说体
现了民族文化的想象力,这是读者期待出来的。因为读者有这个想象,愿意听这个想象
,小说才出来。好的东西其实都是无名的,都是从奇奇怪怪的地方出来的。小说也是这
样,本来也没想好要写的,不知道怎么得到了一股力量,写着写着就有了一大段,过一
段时间又是一大段。《红楼梦》另外有方法,但是大部分小说是这样来的,自己都不知
道。

  从中国古代小说拉一个纲出来,代表作就是我们说的“四大名著”。当然还可以加
一部《封神演义》,加的理由可以参考《管锥编读解》。五部书把中国文化整体的气吃
透了,《封神演义》不够好也说明了好多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四大名著”可以一分
为二。两部书注重社会关系。《三国演义》写打来打去这些人间的关系,当然也有点想
象,像开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用杨慎《廿一史弹词·说
秦汉》),也有它的哲学,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水浒传》也主
要讲人间的关系,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小说开头陈抟老祖从驴背上颠下来,说“天下
从此定矣”,总要编些故事。两部书由社会上溯自然,跟中国的神话系统有关联 。一部
是《西游记》,一部是《红楼梦》。这两部书有共通的地方,都讲到生命起源,深度要
超过前两部。

  以五四为界,《西游记》的读法一直有两种。古代差不多都是把它当作传道书,以
为此书讲的是佛道理论。五四以后,也就是胡适、鲁迅渐渐把它当成小说。同一个文本
往往有多种读法,就是鲁迅论《红楼梦》时讲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但“经学家看见易”为什么不可以呢?至少曾经有人这
样看的,这是历史事实。我看到过三种用这样方法解读《西游记》的书。第一种《西游
证道书》(汪象旭),第二种《西游真诠》(陈士斌),第三种《西游原旨》(刘一明
)。三种书完全是从修炼啊、得道啊这些方面说的,《西游记》在他们眼里完完全全是
本修道书。在清末民初有一本书叫《忘山庐日记》,取义是禅宗的见道忘山。作者叫孙
宝,他的哥哥孙宝琦做过北洋**的国务总理,日记写他一生的读书。他在书里就写到
,看了《西游记》、《红楼梦》大悟等。五四以后鲁迅、胡适把《西游记》看成小说,
是故事、娱乐的东西。这牵涉到对《西游记》作者的认识。清初有一段时间认为此书作
者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是他那些理论的通俗版本,所以里面有修炼内容顺理成章。现在
已经肯定不是他写的。丘处机有过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在《道藏》里面,讲的是
他带十八个弟子去见成吉思汗。《元史·丘处机传》记他“拳拳以止杀为劝”,“每言
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结果就是元朝打进南宋以后少杀了一些人。从道教来
讲,这是一个功德。当时的道教现在都毁了,但全真教还在,就是北京的白云观。现在
已经完全搞清楚了,《西游记》作者不是他,只是有这么一个传说,要托到一个有名的
人身上。

  那么《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呢?这是鲁迅确定的,胡适采用的。在我看来,
丘长春是可以否定的,但确定为吴承恩,证据还不够坚强。吴承恩是写过一部《西游记
》,但那部书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呢,不知道。根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这本书被归为舆地类,那就是一本游记之类的书,当然也可能编书目的人搞错了。
吴承恩还写过一本《禹鼎志》,也跟神怪有关系。是否这也是证据呢?你要这样说也没
办法否定,但要觉得肯定呢,还不是铁板钉钉。其实《西游记》作者即使考证不出也没
有关系,问题在于小说写什么,还有写作的时代。《西游记》写作时代大概在明代中叶
,现存最早的世德堂本是万历二十年。万历十年就是张居正逝世,利玛窦入华,也就是
吴承恩逝世的那一年。万历二十年就是满清力量蠢蠢欲动的时候,努尔哈赤活动的时候
,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么是不是根据古代的读法肯定《西游记》就是传道书呢?我觉得也不见得,不一
定古代的读法就好,他们也有先入之见。顺便讲一下,在我看来,在三本书中,《西游
证道书》比较浅,《西游真诠》比较完整,《西游原旨》比较深。《西游原旨》作者刘
一明是道家人物,他的《道书十二种》中,把《西游原旨》的纲领放进去了。从《西游
记》的成书过程来看,我觉得是民众的“息”把它鼓励出来的。京剧像梅兰芳就是有好
的听众每天在盯着你,那些人在支持你、鼓励你、欣赏你,你有一点变化,马上有人看
出来,马上有人叫好,你不得不创新。梅兰芳当时有一个大的班子,吸收这些息再加以
创造才推出来的,没有息推不出来的。写成《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懂佛道呢?我觉得
是懂的。他里面的象差不多都是对的。但它是不是就是传道书呢?传道书很多,《参同
契》、《悟真篇》这些道家的书很多,为什么要写一部小说呢。我觉得它也是游戏笔墨
。你要他一定认真,他不一定认真,但就是这样花过工夫,里面的象是对的。佛道内容
和小说,似乎可以引用买椟还珠的比喻。珠可以是宝贝,椟也可以是宝贝。如果现在能
找到先秦的一个椟,这就是文物啊。小说的佛道内容是椟还是珠呢?都可以,两边都有
珍贵的地方。《西游证道书》等已经戴上有色眼镜了,强人就我,强《西游记》就传道
书。不要传道,这里面的内容天然就是好东西,不用解释成传道才是好东西。这些年有
点回潮,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宣称破译了《西游记》,都是练功心法之类。这类书我看
到过两种,评价不高。清代的人真是相信这个,一生沉浸在里面,才有《西游证道书》
、《西游真筌》、《西游原旨》这些书。这些书无论如何自成一说,搭出来的东西是有
价值的。

  我的结论是《西游记》最后编订者是懂佛家和道家的。是不是有意传道呢?不见得
,不知道。里面的佛道内容是不是好呢?我觉得是好的。照这样的方法是不是还能修一
个孙悟空出来呢?也是不知道。了解这些内容是不是好呢?也是好的。对这些内容要进
得去出得来,要理解这里的象。这样读一本书,才是一本活的书。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一回的回目很好。“灵根育孕”是什么?就是生命起源。“心性修持”,古今多
少流派都在研究。心和性混言是一,如果深入分析的话,心和性还有不同。两句联合起
来看,就是心性修持不是空的,它修行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在生命的起源上。《悟
真篇》:“鼎内如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修持落实在生命起源上,要从自己身
上找出生命的起源。这是中国人花功夫的,永远永远活着就要找,也很难找到的东西。
《西游记》总体思想是宋以后的思想,就是陈抟以后三教合一的新儒家、新道家、新佛
家。《西游记》的根本思想是走三教合一路线,它的所有思想都没有超过这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8 08:36:13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

  “造化”,道家概念,《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会元”,《五灯会元
》,中国式佛教。《西游记》还有一个名字“西游释厄传”,好比《红楼梦》还有个名
字《石头记》。《西游记》的版本发展史上,有一个明朱鼎臣节本就叫“西游释厄传”
。“释厄”,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版《西游记》有个注我觉得讲得不好。它说“
释”指唐僧,“厄”指灾难,“释厄传”是说有一个和尚经历了这些灾难。我觉得“释
”应该是解释,“厄”应该是“灾难”,“释厄”就是解决掉、释放掉、解脱掉生命中
的厄难。“释厄”也就是“诺斯替”讲的“一切坏的东西,即人力图躲避的不适,如身
体上的疼痛、疾病、痛苦、厄运等一切有害之物,尤其是指情感上的不安——恐惧、忧
虑、疑惑、悲伤”(张新璋《“诺斯”与拯救》自序)。《西游记》是一部要解决掉、
释放掉、解脱掉这些厄的传,“释”是个动词。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
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
地昏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
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是《皇极经世》的观念,《西游记》用的是《皇极经
世》的宇宙观。道家有一部书叫《天仙金丹心法》,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放眼三
千界,收心十二时。” 现代把hour翻译成“小时”,相对于古代的“时”。小时,就是
二分之一时。十二时,就是二十四小时。“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就是这张图。从这里开
始有人,到这儿人类灭绝,它算了一个大命。《皇极经世》是宋代人邵雍(邵康节)写
的,和二程、司马光同时代。《宋史·邵雍传》记“司马光兄视雍”,司马光最佩服他
,把他看成哥哥。《皇极经世》写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资治通鉴》截取了其中的一
段。《资治通鉴》当然是史学名著,然而《皇极经世》另外有哲学境界,邵康节的思想
是从《周易》来的。《西游记》用的是《皇极经世》的宇宙观,它在观念上没有创造性
,是抄来的。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
根。

  这首诗就是邵雍的《冬至吟》,见《伊川击壤集》卷十八。“天心”思想出于《易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首诗朱熹非常喜欢,后来也写了类似的一首:“忽然半
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若识无心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晦庵先生朱文
公文集》卷九《答袁机仲论<启蒙>》)因为朱熹肯定了他,以后皇家的意识形态中,就
有邵康节的东西保留下来。年的“一阳初动处”,那就是冬至。要知道明年的信息,在
冬至前后敏感的人感觉得到的。走到前边是十一月,再走到前边是十月,秦始皇是建亥
,最最着急了。建亥再往前一点,就是今年了。《诗经·七月》所谓“七月流火,九月
授衣”,农民就是这样的,明年的东西早早打算。要走到前面去,要早做预备,再往前
没有了,再往前就是今年了。

  然后有了天,“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子、丑、寅。这是中
国古代自然演化的创世论,而基督教有另外的创世论,这样构成了不同的信念系统。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
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这是当时的世界观念,也就是《西游记》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图谱。《西游记》作者
描写孙悟空活动时,心里想的是这幅图。有一点很奇怪,在佛经的四大部洲是“东胜身
洲”,《西游记》写成了“东胜神洲”。可能觉得“神”比“身”好看一点,也可能受
到了“赤县神州”的影响。总之有点不知不觉,有点暗示,有点贴近。施莱尔马赫讲,
翻译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对得起作者,一条路是对得起读者。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一种
是直译,一种是意译。实际上完全的直译是没有的,完全的意译也是没有的。直译不可
无,意译呢,原来的东西就一点点变化掉了,这就是格义。像“东胜身洲”就不知不觉
地变成“东胜神洲”了。说不定也不是故意改的,或许是笔误,这样写顺啊,这样写舒
服啊,于是就错过去了。“北俱芦洲”,一般也写成“北俱卢洲”。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傲来”,中国的思想,《庄子·大宗师》所谓“乎其未可制也”。中国的思想,
好也好在这里,问题也在这里。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成尧舜,一个人有无限的发展
前景。西方则重视谦卑,一切都归于上帝。从西方来讲呢,就是东方的人太傲了,自己
修炼,不要上帝。对西方人来说,你不通过十字架的中介,不通过耶稣基督,你不可能
跟上帝沟通。后来一点点引申出去,层层代表,还必须通过教会的中介。后来“抗议宗
”(Protestant)反掉了,但还是必须通过耶稣基督的中介。我觉得贵族气是一样好东
西,可惜我们没有,都是有钱什么的。其实“贵”是心理的贵,自尊自重。我看到这样
的人很少,但看到这样的人是可以安心的。我不需要这个东西,这些事我做了就难过,
这种贵气就是“傲来”。谦卑和骄傲,我觉得是可以相通的。谦卑中含有骄傲,骄傲中
含有谦卑。《易经》只有一个卦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卦象山在地中,好比山在吐
鲁番盆地中,我比你盆地低,但我是一座山。“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我是非常非
常低了,但是你超不过呀。“劳谦,君子有终”。做最低下最苦最累的事情,所谓劳工
神圣。《五灯会元》卷九记无著文喜禅师去做伙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记薇依深入
到工厂里做苦工,身体都搞坏了。薇依有个思想我觉得很好。她说劳动无论如何是苦的
,不管你怎么说,劳动总是苦的。除非你给他一个希望,给他一个光明。那么我发大乘
菩萨心,我自己要到这个地方去,做最苦的我最幸福,否则你怎么可能摆脱受辱的感觉
。人和自然界有一个对立,劳动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事情。除非意念上给你一个
东西,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催眠。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红楼梦》补天之石也是三万六千五百块,后来多了一块。这块摆不平的石头就是
宝玉,后来就进了《红楼梦》,衍出故事。《西游记》也是一块石头摆不平,所以有了
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种种历程。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因见风
,化作一个石猴。

  这里面有个灵。后来见风就大,化作一个石猴,这就是“息”。这里“灵”,就是
风,就是息。《旧约·创世记》1,2:“神的灵在运行”,7,15:“凡有气息的”,《出
埃及记》10,13:“东风把蝗虫刮来了。”这里“灵”、“气息”、“风”都是一个字,
在古希伯来文可转写成ruch ,在古希腊文可转写成pneuma 。《约翰福音》3,8:“风随
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一样
。”石头和生命的关系,也就是非生物和生物的关系,在中国可参考“生公说法,顽石
点头”的传说。《佛祖统纪》卷三十六晋安帝元光二年记道生:“束身还入虎丘山,聚
石为徒讲《涅经》,至阐提处说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然后就是孙悟空的早年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8 09:04:56
真要看懂不容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