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幸运的人》,这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的自传。
看他们的自传,相当于纵深地览阅了这个被封为“自由主义教父”的经济思想史,同时也稍稍理顺了些对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脉络,虽然这个学派被指为是导致并正在向全球蔓延的美国经济危机“新保守主义”的大本营,但从经济思想的纯粹性和一贯性而言,这是我颇感兴趣的一个学派。
当然,在最初,经济学家的爱情故事也很让我感兴趣,我试图在字里行间去捕风捉影他们风花雪月的故事,可是,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他们的爱情是平凡的、平淡的、朴实的,他们各自来自于北美大陆的两端,从最初的研究生阶段的同学,到大萧条时期的两相守望,再到纽约期间外租公寓清贫的小夫妻,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工作一年以后,双双重返芝加哥,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分开过,七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和相依相拌,他们共同养育了一双优秀的儿女(他们的儿子戴维弗里德曼也是法律经济学派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当然,他们也曾共同历经过丧子的巨痛。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在相爱:虽然他们受的都是经济学教育,但他们彼此之间从来都不是竞争者;他们的性格和品位各自不同,但他们有共同的兴趣,总是在努力地适应着对方;宽容是家庭生活成功的秘诀,一如它是在社会走向成功的秘诀。他们是两个幸运的人。
对于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弗里德曼和他的同时兼挚友George Stigler不约而同地归因为:有着优秀的同事和合作者,学生的支持,丰富的研究时间。在他们所在的芝加哥大学,正是云集了一些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并且对自己探讨的经济问题有深刻理解的人,他们之间的频繁交流和论道,使得经济思想的沟通更有效率。当然,好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好的大学,特别在研究院阶段,优秀的学生除了担负起向学术界兜售老师的观点外,还肩负着一个推动力的职责:即去寻找他们的导师的那些尚不完善的或错误的观点的解决方法。
他们都是在20世纪初来到新大陆的移民(后裔),都是清贫、勤奋聪颖的犹太人,拥有这样家庭背景却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弗里德曼将之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他们是真两个幸运的人。
时世造英雄,越是艰难时世,经济理论就越能横空出世。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日益蔓延之际,谁的经济理论能拯救世界经济,造福社会福祉,普济百姓民生,那他的经济思想就会影响当下的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