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37 0
2010-12-08
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想起了一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家庭是个什么东东?可千万不要告诉我那是爱情的归宿。在经济学里,家庭和企业的性质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一个生产单位,投入要素和成本,生产产品,获得收益和效用。
产权经济学的代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用他们首创的“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是因为这些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工合作的利益大于单个要素产出的简单加总(因为每种要素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简言之,“队生产”就是1+1>2。然而,由于团队生产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依赖性,这导致具体要测量每种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就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自利的团队成员变有了偷懒和卸责的动机。如果企业不能对这种偷懒行为进行有效率的监督,就必然导致团队生产效率下降,因此他们认为应设立专门的监督人来监督这种偷懒行为,为了让监督人有这种参与激励,就应该将一部分的剩余索取权给他们作为监督的回报,这样,企业中的经理阶层就产生了。
回到对家庭的分析中来,家庭是夫妻双方共同投入要素的一个经营单位,他们提供着相互依赖的譬如情感、性、工作努力、家务劳动、教育程度、价值理念等,因此,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如果不是实行AA制,那么家庭就存在一个双方都认同的效用函数,这样家庭的“队生产”追求的就是其产出(养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家庭的和谐、家庭的总收入)的最大化。和企业中的队生产一样,对于家庭所产出的贡献,究竟是哪个成员的贡献更大一些?是那个负责提供卵子要素的人,还是那个负责提供精子要素的人?特别是在某些投入上,譬如家务劳动、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上,其劳动量的计算很难量化,于是就很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如果一方主动承担的家务劳动多一些,就给了另一方很好的偷懒和卸责动机。所以,承担多的那一方就会滋生团队的不合作意象。和企业的不同的是,家庭没法去找个监督者,并且在企业的队生产中,团队成员可以主动退出来呈现其不合作的态度。而在家庭中,表现这种不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退出(终止队生产的婚姻关系),也可以是冷战,当然,更常见的就是我们听到不绝于耳的怨言。所以,一个常见现象是:妻子越能干,有时,反而越会助长丈夫的懒惰。
在不可能解散团队的情况下,如何使得家庭成员减少这种偷懒的机会呢?经济学的主要作用是制度设计。这种制度就是要设计出一种参与约束机制,使得偷懒卸责的一方不偷懒,积极投入所得到的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他偷懒所得到的收益,也就是让试图偷懒者听你的话,肯参与进来帮你做家务。当然,更先进的一种制度便是激励相容机制:你还要让他从被动做家务过度到积极主动地做家务,这就要让他认为努力做家务得到的净收益要远远大于他偷懒时得到的净收益,也就是要让试图偷懒者经常尝到一点甜头。而这,就要看你的修理能耐了。
当然,还有一种制度设计办法:那就是自己也偷懒,而将服务外包。和企业的队成员都偷懒的结果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结果的是,如果家庭成员都想偷懒(减少家务劳动投入的动机),可以将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的投入要素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交给第三者去执行,这样做的结果是家庭又不得不支付这些要素投入的报酬给第三者,这样家庭的可量化的物质总收入下降了(影响到家庭的总产出函数)。但是如果这种总收入的下降能弥补家庭因为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纷争而造成的不和谐氛围的话(精神收益增加了),那么家庭的总收益还是并不会因此而降低多少。
所以,当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都还不能阻止偷懒行为时,自己也偷懒,也就是最好的行动策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