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北林区探路森林科学经营——聚焦森林抚育经营特别报道之地方典型·哈尔滨
中国绿色时报12月8日报道 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东北国有林区一定程度上仍未摆脱“两危”困境,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的山河、转山和丹清河林场,通过12年的森林科学经营,探索出一条林兴民富的突围之路。
1998年,这3个林场的3.8万公顷森林被划定为森林经营实验示范区。12年来,3个示范区累计经营森林1.6万公顷,发生显著变化:森林结构得到优化,林木生长显著加快;森林质量显著提高,综合效益大幅增强;职工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育林先换脑 转变森林经营理念
过去,林区普遍存在这样的想法:人是国家的,老了有人养;树是天生的,砍了还会长;林是社会的,谁砍谁先享。
哈尔滨市林业局副局长邬可义说,要改变“两危”状况,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入手,摒弃以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改革重采伐、轻经营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森林由无序经营向定向培育转变,由粗放管理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一季采伐向四季抚育转变。
借鉴近自然森林经营等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哈尔滨市林业局结合林情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经营措施上主要采取“调整伐”。邬可义介绍说,原有的采伐方式把取材作为主要目的,侧重点在于“伐”,而“调整伐”把育林作为主要目的,侧重点在于“留”。这种经营措施不排斥木材生产,所不同的是原有的采伐方式以破坏森林为代价获取木材,而“调整伐”是通过培育森林获取木材,从而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重事先破难 调整森林经营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任务不可谓不重;森林质量下降,可采资源锐减,林区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不可谓不大;资金严重匮乏,采伐限额不足,条条框框处处制约,工作不可谓不难。
哈尔滨市林业局以“头撞南墙也不回头”的韧劲,重点解决投入机制和采伐政策的问题。首先是集中资金投入抚育,改革木材销售制度和管理人员工资分配制度,开展多种经营,压缩行政开支。12年来,全局累计筹集资金6060万元,解决了森林经营的资金问题。其次是挤出限额用于抚育。试点初期,示范区的路走得极为艰难,不得不从采伐指标中硬挤出20%-25%的限额用于森林抚育。3年前,省林业厅专门调剂增加了45万立方米的采伐指标,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今年的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强调,绝不能因为限额指标问题而影响抚育经营的顺利实施。森林抚育终于可以摆脱采伐限额的束缚,这让邬可义等人激动难眠。
成事先定责 落实森林经营制度
根据森林经营生产的需要,哈尔滨市林业局形成了森林调查设计审批、抚育作业验收、森林经营质量检查和森林经营质量责任追究等8项管理制度。
在实践中,严把设计、施工、责任和监督4道关口,落实经营制度,确保经营质量。坚持对照设计文本现地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施工前普遍进行职工培训,作业不合格的一律返工。自上而下明确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技术员和工段长跟班抓的管理格局,建立事事有人负责的森林经营责任体系。把监督检查贯穿于森林经营全过程,严格把握标准,认真兑现奖惩,确保森林经营措施落到实处。
经过科学的森林抚育经营,3个林场示范区的林分增值资源和贬值资源株数比由6∶4变为9∶1;林分的平均净生长率由1.9%提高到4.3%,年均生长量由每公顷2.3立方米提高到6.2立方米;每公顷平均蓄积量由96.6立方米提高到136.8立方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林区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16元提高到15855元,年均增幅11.4%;公共基础设施和职工住房等也大为改善,林区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