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和佛家的朋友们谈话的时候,常常遇到那么多对佛法误解与迷信的人。他们远离了现实的生活、也远离了佛法的本质,修行得很苦,是内心的苦。因为他们,已经与现实生活和佛法,背题了。他们真的以为,在修行的道路上,有佛可成。就好象是说,佛陀当年说法,是为了让你取除了常人的贪欲,而给你一个更大的贪欲一样。    
    我常常问他们:佛吃饭吗?(他们的回答是:吃啊,入了涅磐就不吃了。)所以,我说,佛是有生理需要的啊,虽然他并无此心。同样的道理,一切如此,又何必拘泥呢?因为有需要,所以要有事业,所以,需要现实的努力啊。  
    有些人,动辄就说要出家,他们根本不清楚出家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为了让你的心灵获得宁静,通过佛法的修习,使你能够走出人文体系思想的约束,从而获得无分别智、入定出定进而得到智慧的解脱。你的心不静,到那里都是白搭。佛家有云:“鸿福易得,清福难求”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达到这一步的人,他们还是要为社会、为人类做些什么的啊。虽然得到了智慧的解脱,可是世间没有绝对避世的生存啊。  
    所以,对于那些动辄言及出家的人,我要问:你为社会和自己做了些什么呢?有意义的事情,太多了,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对于修行,一切都是人文界定的,走出了,你就什么都明白了。获得智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都是些方式方法问题、角度问题、立场(立脚点)问题、心态问题、心理问题。常人以“识我”为主,以“真我”为从啊。  
    成佛的方法千千万万,殊途同归,没有什么绝对的说法的。(其实,本来无一佛可成,若有贪求,终必是空。)  
    我赞同以理性为途径的修行,正如佛法所说“入理实见”、“不能以如来见我”等等。  
    在和朋友们的谈话中,我也常常问他们:佛家可以谈感情吗?(有人说,不可以;有人说,可以,但不知其所以然。)我说:从下往上看,有情是有染;从上往下看,有情是是变化、是演法。“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是程度、立场的不一样。所以,在修,无情;在成,有情。当然,这只是在浅层次上讲的。其实,只能是以不说为说,因为语言只是载体,并无实意啊。  
    还有朋友问:“谁若想承裁这人间的智慧,他必先承裁这人间的悲哀。”怎么理解?我说,当你站在山脚,往上看,是上坡;当你站在山顶,往下看,是下坡。可上坡和下坡是相同的吗、是不同的吗?(它们可是同一个坡啊。)所以,要达到山顶,必须经过上坡(相当于承载这无尽的悲哀),而到顶之后,你看见的,却只有下坡(无上的智慧)啊。  
    所以,立脚点不同,结果不同啊。  
    我常常对宗教界的朋友们说,不要脱离现实,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创造时代潮流的人。所有的人类文明,无非是为了让你更好地生存,不论是在世的生存或者是出世的解脱。一切要以求得与真理的相应为前提,不要迷信任何东西。现实的生活,才是你最好的修行。  
    要彻底认识人生的真相,要明白人生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那就是需要解决:食、色和人际关系;还有根本的解脱。二者双重并重,一切为此服务。否则,是为对生活和人生的背叛。我们每个人,在一生的生存中,都要扪心自问,你为自己和社会做了些什么?  
    我强调世间与出世的双重成就。这在佛家也是如此:色空不二、世间世外为一。而众多的初学对此误解很深。佛陀的教育,也特别强调要放弃我执,其理性如此。  
    利己利人,追求世间与出世的最大成就。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