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062 8
2010-12-09
自从发现吴宇迪抄袭我的文章之后,我在网上搜索之后,又发现他的《读书到底是什么?》也是抄袭别人文章。
原文题目:《论读书----唉,不看也罢!》作者:一支烟

作者原文:
读书有自觉读书和被迫读书两种。自觉读书是自得其乐而读的结果,同时也是书的魔力不断吸引的结果。它不仅陶冶了读书人的性情,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谓书中自有乾坤在,足不出户纵古今。古来圣贤尽知己,当今俊杰伴我行。此时,读书是一种纯精神的行为,无论在劳累繁忙的工作之余、闲暇无聊之时还是卧榻入眠之前,它都能使你忘却烦恼和疲劳,伴你甜甜入梦。而被迫读书则不同,心不甘、情不愿,极易导致读死书、死读书。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读书逐渐背离了最初的意愿,变得南辕北辙、面目全非了。

吴宇迪的抄袭文章:


读书有自觉读书和被迫读书两种。自觉读书是自得其乐而读的结果,它不仅陶冶了读书人的性情,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谓书中自有乾坤在,足不出户纵古今。古来圣贤尽知己,当今俊杰伴我行。此时,读书是一种纯精神的行为,无论在劳累繁忙的工作之余、闲暇无聊之时还是卧榻入眠之前,它都能使你忘却烦恼和疲劳,伴你甜甜入梦。而被迫读书则不同,心不甘、情不愿,极易导致读死书、死读书。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读书逐渐背离了最初的意愿,变得南辕北辙、面目全非了。



原文:   

过去读书,实际上叫背书,为的是考试。背书的好处就在于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什么呢?因为考完试后,万事大吉,书,也就没什么用了。善于“依葫芦画瓢”者,便从“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会套不会套”的古训中,得过且过,招摇过市。当然,也有“悟性”好的,会偶尔从独木桥上潇洒而过……当今读书,为的是一张文凭。这张纸是走进社会的一张门票,有了它未必进得去,没了它却万万不能。善于耍奸取巧且大愚若智者,会从“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会抄不会抄”的今“典”中,屡屡得手,乐此不疲。固然,也不乏聪颖好学者,则不是呆子,就是饭桶……
吴文:
过去读书,实际上叫背书,为的是考试。背书的好处就在于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什么呢?因为考完试后,万事大吉,书,也就没什么用了。善于“依葫芦画瓢”者,便从“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古训中,得过且过,招摇过市。当然,也有“悟性”好的,会偶尔从独木桥上潇洒而过……当今读书,为的是一张文凭。这张纸是走进社会的一张门票,有了它未必进得去,没了它却万万不能。
--------------------------------
总之,基本上都是全文抄袭的。我把两篇文章贴出来,让大家慢慢欣赏。
-----------------------------------------------------------
读书到底是什么?



工商管理学院
06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吴宇迪



过去读书,实际上叫背书,为的是考试。背书的好处就在于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什么呢?因为考完试后,万事大吉,书,也就没什么用了。善于“依葫芦画瓢”者,便从“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古训中,得过且过,招摇过市。当然,也有“悟性”好的,会偶尔从独木桥上潇洒而过……当今读书,为的是一张文凭。这张纸是走进社会的一张门票,有了它未必进得去,没了它却万万不能。

读书有自觉读书和被迫读书两种。自觉读书是自得其乐而读的结果,它不仅陶冶了读书人的性情,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谓书中自有乾坤在,足不出户纵古今。古来圣贤尽知己,当今俊杰伴我行。此时,读书是一种纯精神的行为,无论在劳累繁忙的工作之余、闲暇无聊之时还是卧榻入眠之前,它都能使你忘却烦恼和疲劳,伴你甜甜入梦。而被迫读书则不同,心不甘、情不愿,极易导致读死书、死读书。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读书逐渐背离了最初的意愿,变得南辕北辙、面目全非了。
    读书是一种素养。书以修身,书以养性,这原是儒、道思想的根本。读书需要有虚静的心怀,虚,指的是“无为”的动机;静,说的是心灵的安谧。我泱泱大国的文明,所以得“礼仪之邦”的美誉,正与主流文化中儒道思想共有的“修身养性”的本源息息相关。读书,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素养。一个不善读书的人,无论他官居何位、钱有几多,永远也脱不了粗俗;一个不善读书的民族或无书可读的民族,无论他在物质上多么富裕、经济上如何发达,也只能是个低级的、可悲的民族。读书彰显一个人的精神,虽身处俗世,却总能不卑不亢;读书更见一个民族的精神,虽风云变幻,却总能泰然自若。尽管,“学而优则仕”曾把世代读书人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但毕竟从此多了“独善其身”的人。他们的“气节”也因此而来,他们的“穷酸”也由此得名。读书可使人仕途闻达,也可让人穷困潦倒;读书可能光宗耀祖,也可能碌碌无为。几千年来,读书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读书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社会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和一种尴尬的存在,他们在许多世俗人那里,成为一种爱不得、恨不得;敬不得、畏不得;远不得、近不得;仿不得、效不得的情结。
    读书是一种文化。文化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青衣”本是汉代读书人穿的一种青色衣服,后人便以“青衣”指代读书人,可见,“青衣”就代表了一种身份。倘或有人偷或抢了这么一件“青衣”穿在自己身上,装腔作势,滥竽充数,那一定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会受到同样是由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因此,尽管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他穿的这身“长衫”已标明了他“读过书”的读书人身份。这就是文化。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形式就代表着文化的内容。“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极少。因为,那是人文社会,自然与经济社会不同。在时下的经济社会里,猪鼻孔里插了两根葱当象卖的人比比皆是。“行头”底下裹着的是什么瓤水,“包装”里头藏着的是什么货色,就诚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以了。这一切都是“文化产业化”惹得祸,急功近利、利令智昏的物欲,洪水猛兽般冲昏了人们的大脑。“忙”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口头禅,“混”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座右铭。身忙心易乱,人兽两不分。虚静读书已成为一种奢侈,专心读书早变做一种浮躁,欲读不能正沦为一种怀旧……可怜的人啊,身外是物欲横流的世界,心中是浮躁空虚的古堡,任世俗的风吹走满地的书页……
    读书是一种功利。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是在概括读书的好处,还是为读书做的广告?从古自今,这话对于读书人来讲,其魔力究竟有多大,诱惑到底有多深?恐怕连那位直到四十多岁才中了举的老范进也未必清楚!颇有意味的是,中了举的范进尚且疯了,那无数个落了榜的秀才们呢?孔乙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最终因为连作贼都作不好,被人给打断了腿,竟至连小命也丢了……也许这孔乙己和范进属于“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的那种,而那些真正尝到甜头的人,正所谓哑巴吃包子——心里有数!

    读书是一种生存。今人读书,哪个还“为中华之崛起”。常常从街头巷尾过,为几个十五六少年在昏黄的路灯底下背书而感动,而感慨。感动的是他们的用功,感慨的是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为了节省租赁房的电费!校园的花榭亭台,随处可见读书的当今学子,个个抱着外语书,念念有词。偶尔也有做秀给异性看的,但毕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期末考试前的那两周,更会让人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子们的那股吃苦耐劳、废寝忘食的劲头,实在让人觉得心疼!为什么要这样呢?为考试,为文凭,为走出穷山沟,为改变自身卑微的命运,为在这个世界上“装得像个人”。既然读书的目的全在于“黄金屋”和“颜如玉”,那么,这读书的过程大可以节省或者最好省掉。什么“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吃苦中苦,照做人上人”不是更好!当今之人,谁还愿意吃苦耐劳!但凡有点能耐的,谁还“头悬梁,锥刺股”?聪明人不做傻子的买卖,花几个钱买份标准答案;出几千找个枪手玩玩;扔三千请人写篇论文;掏一万买个核心期刊;送两万买个处长干干;赌百万赚个教育局长……道德抵不上法律,法律也管不了道德!于是就多了贪入“黄金屋”,色染“颜如玉”的人。可谓“读书固然好,道德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

可怜天下读书人!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9 17:32:46
论读书
——唉,不看也罢!
作者: 一支烟~  发表时间 2006-08-10 21:24:10 人气:
编辑按:
    读书有自觉读书和被迫读书两种。自觉读书是自得其乐而读的结果,同时也是书的魔力不断吸引的结果。它不仅陶冶了读书人的性情,而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谓书中自有乾坤在,足不出户纵古今。古来圣贤尽知己,当今俊杰伴我行。此时,读书是一种纯精神的行为,无论在劳累繁忙的工作之余、闲暇无聊之时还是卧榻入眠之前,它都能使你忘却烦恼和疲劳,伴你甜甜入梦。而被迫读书则不同,心不甘、情不愿,极易导致读死书、死读书。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读书逐渐背离了最初的意愿,变得南辕北辙、面目全非了。

    过去读书,实际上叫背书,为的是考试。背书的好处就在于记得快,忘得也快。为什么呢?因为考完试后,万事大吉,书,也就没什么用了。善于“依葫芦画瓢”者,便从“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会套不会套”的古训中,得过且过,招摇过市。当然,也有“悟性”好的,会偶尔从独木桥上潇洒而过……当今读书,为的是一张文凭。这张纸是走进社会的一张门票,有了它未必进得去,没了它却万万不能。善于耍奸取巧且大愚若智者,会从“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会抄不会抄”的今“典”中,屡屡得手,乐此不疲。固然,也不乏聪颖好学者,则不是呆子,就是饭桶……

    读书是一种素养。书以修身,书以养性,这原是儒、道思想的根本。读书需要有虚静的心怀,虚,指的是“无为”的动机;静,说的是心灵的安谧。我泱泱大国的文明,所以得“礼仪之邦”的美誉,正与主流文化中儒道思想共有的“修身养性”的本源息息相关。读书,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素养。一个不善读书的人,无论他官居何位、钱有多少,永远也脱不了粗俗;一个不善读书的民族或无书可读的民族,无论他在物质上多么富裕、经济上如何发达,也只能是个低级的、可悲的民族。读书彰显一个人的精神,虽身处俗世,却总能不卑不亢;读书更见一个民族的精神,虽风云变幻,却总能泰然自若。尽管,“学而优则仕”曾把世代读书人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但毕竟从此多了“独善其身”的人。他们的“气节”也因此而来,他们的“穷酸”也由此得名。读书可使人仕途闻达,也可让人穷困潦倒;读书可能光宗耀祖,也可能碌碌无为。几千年来,读书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读书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社会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和一种尴尬的存在,他们在许多世俗人那里,成为一种爱不得、恨不得;敬不得、畏不得;远不得、近不得;仿不得、效不得的情结。

    读书是一种文化。文化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青衣”本是汉代读书人穿的一种青色衣服,后人便以“青衣”指代读书人,可见,“青衣”就代表了一种身份。倘或有人偷或抢了这么一件“青衣”穿在自己身上,装腔作势,滥竽充数,那一定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会受到同样是由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的制约。因此,尽管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他穿的这身“长衫”已标明了他“读过书”的读书人身份。这就是文化。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形式就代表着文化的内容。“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极少。因为,那是人文社会,自然与经济社会不同。在时下的经济社会里,猪鼻孔里插了两根葱当象卖的人比比皆是。“行头”底下裹着的是什么瓤水,“包装”里头藏着的是什么货色,就诚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以了。这一切都是“文化产业化”惹得祸,急功近利、利令智昏的物欲,洪水猛兽般冲昏了人们的大脑。“忙”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口头禅,“混”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座右铭。身忙心易乱,人兽两不分。虚静读书已成为一种奢侈,专心读书早变做一种浮躁,欲读不能正沦为一种怀旧……可怜的人啊,身外是物欲横流的世界,心中是浮躁空虚的古堡,任世俗的风吹走满地的书页……

    读书是一种功利。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知是在概括读书的好处,还是为读书做的广告?从古自今,这话对于读书人来讲,其魔力究竟有多大,诱惑到底有多深?恐怕连那位直到四十多岁才中了举的老范进也未必清楚!颇有意味的是,中了举的范进尚且疯了,那无数个落了榜的秀才们呢?孔乙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最终因为连作贼都作不好,被人给打断了腿,竟至连小命也丢了……也许这孔乙己和范进属于“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的那种,而那些真正尝到甜头的人,正所谓哑巴吃包子——心里有数!

    读书是一种生存。今人读书,哪个还“为中华之崛起”!常常从街头巷尾过,为几个十五六少年在昏黄的路灯底下背书而感动,而感慨。感动的是他们的用功,感慨的是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为了节省租赁房的电费!校园的花榭亭台,随处可见读书的当今学子,个个抱着外语书,念念有词。偶尔也有做秀给异性看的,但毕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期末考试前的那两周,更会让人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子们的那股吃苦耐劳、废寝忘食的劲头,实在让人觉得心疼!为什么要这样呢?为考试,为文凭,为走出穷山沟,为改变自身卑微的命运,为在这个世界上“装得像个人”。既然读书的目的全在于“黄金屋”和“颜如玉”,那么,这读书的过程大可以节省或者最好省掉。什么“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吃苦中苦,照做人上人”不是更好!当今之人,谁还愿意吃苦耐劳!但凡有点能耐的,谁还“头悬梁,锥刺股”?聪明人不做傻子的买卖,花几个钱买份标准答案;出几千找个枪手玩玩;扔三千请人写篇论文;掏一万买个核心期刊;送两万买个处长干干;赌百万赚个教育局长……道德抵不上法律,法律也管不了道德!于是就多了贪入“黄金屋”,色染“颜如玉”的人。可谓“读书固然好,道德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

    可怜读书人,开卷没了神……

    2005年11月10日于碌碌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1:22:40
算了吧,和个学生没完没了,知道错了改过就好!不依不饶的。自己真的就那么干净,谁相信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1:25:48
楼主应该去学术道德监督板块申述。若论抄袭,的确很多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1:32:12
我终于相信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著名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9 22:00:18
caoli0354 发表于 2010-12-9 21:22
算了吧,和个学生没完没了,知道错了改过就好!不依不饶的。自己真的就那么干净,谁相信呢!
----------------------------------------
又不见他道歉,我给他发了邮件,他也不理睬。说学历,他比我高很多。我只是专科而已,他是研究生。哎,一个重点大学研究生,还要抄袭一个专科生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