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中学会生活
——评《中国人的信仰》
作者: 莹莹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坚硬而持久的世界,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现实空间里,物质丰盈成为生活的基础和目标,我们牵绊于尘世的纷纷扰扰。城市化的高速运转让我们马不停蹄,很少停下来思考,同时还背负着很多压力。
拿到《中国人的信仰》这本书时,深感她有一种探测人心的魔力。蓝黑色的封皮,在视觉中心的位置显露出雪山与云端的亲密,散发出清淡与静谧的芬芳。“仁爱 和谐 真诚”三个词轻轻地点缀在书名下面,一目了然。翻开书,纸质再寻常不过,结构谈不上什么设计感,亦没有华丽的作者简介或是强势推介,简单朴素的字句和标点让你觉得仿佛是在翻阅一本老书。封面黑白对比的鲜明,可以看出作者单纯阐述“信仰”这一主题的强烈之情。
信仰这个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提到信仰,我们耳闻目染的是社会责任体的各种批判思潮。万象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功利谎言、权钱交易、小人物的声声叹息……这些都激发了各类学者的义愤填膺,他们表达出对物质发达后精神空虚的担忧,并将矛头直指到信仰的缺失上来。
而在这本书,也是谈信仰,字里行间并没有驱逐厌恶、教训国人的霸气,亦没有信誓旦旦消灭恶俗的正义凛然。这本书的基本立场是鲜见的。没有批判,更多的是梳理,帮助我们寻找信仰的根源和传统,给予大众鼓励。这是一种尊重和信心,作者的真诚、平和和包容足以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信仰是我们天生的情结,与生俱来的本能。”作者王少农这样提出来。在作者的层层剖析下,我感应到心灵深处每个人向往美好的同等,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书分为四个部分,对应起逻辑关系的话,可将其层次归纳为提出论点到深入分析到引用论据到下结论这样一个四段论中。作者在对信仰的诠释中蕴含着娓娓道来的平淡和寻常,比如,热爱自身的意思是热爱生活。与妻子儿女一起吃张热腾腾的大饼,刹那间全世界都有意义,都是美好的。
作者还提出了复兴贵族,“非贵族不生活”的观点。他们倡导放慢脚步、细嚼慢咽的朴素生活观,将如何生活这个基本命题呈现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书中也包含着很多带有标签意义的解读,并揭开信仰与之的关系,我们能看到作者对“国家”、“文化”、“复兴”、“生活”、“天下大同”这些符号的不同解读。
书中收纳信仰访谈录为单独一个部分,访谈者中有政治家,有传统文化学者,有经济学家,有艺术家,有科技工作者,足以看出作者对全面呈现当代人如何认知信仰的用心。
我,生于1985,是不折不扣的80后。这本书出版的日子,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正开启一段人生的新征程,深刻体会着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并正面着生活的压力。我感觉到自己开始陷入一个不断追寻的漩涡,并习惯于都市的快速、效益、繁华。
一位友人曾说,越是有知识的人,欲念越多。有了知识,人就开始有了更多的追求,名利、地位、物质……追而不得时,各种情绪就陈列出来,不满、烦躁、焦虑、嫉妒……对应起这句话来思索自己的状态,生恐落入了欲念的大窟窿。
当困顿来临,当盯着电脑屏幕的眼睛开始疲惫地打圈,当大脑开始不能容纳电视机里的戏谑,当浅阅读呈现出飘忽不定,当心智开始成熟,一种需要安静吸取文字精华的迫切感油然而生,于是希望能从书香纸墨中获得指引,获得思考与力量。在这个环境下,与《中国人的信仰》结识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
《中国人的信仰》告诉我们,信仰并非高不可攀,也并非无暇顾及。信仰决定了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没有信仰,精神中没有那根稳固你内心的炫,你或许容易消极、矛盾、无法掌控自己;你或许很冲动不可一世;你甚至会怒发冲冠,气急败坏;你因此而体内累积毒素终将伤痕累累。出于保护自我的本能,我们需要信仰。
因此通过少农、智怀、萧野的文字,我坚信我们拥有信仰的自然天性。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信仰呢?信仰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或许很简单。比如,坚持做一个有道德感的好人,不随意伤害他人。坚持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一点,坚定地追求美好,不受各种情绪的影响。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宽广胸怀去生活,我们将拥有一颗坚定的内心,我们将不折不扣地主导着命运。
无从得知作者对这本书定位和期盼,我觉得这像一本散文集,它不胜在逻辑的严密,不胜在作者的号召力,不胜在宣传的势头。我想把它放在枕边,伴着我安静入睡,然后精神饱满地醒来。
在信仰中学会生活——与同是80后并为获得美好生活的青年朋友共勉
(《中国人的信仰》,智怀、王少农、萧野著,团结出版社2010年6月北京出版.新华网,凤凰网,网易,当当网有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