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支出重“发展”研究,轻基础和应用研究
本书指出,近几年,中国基础和应用研究支出合在一起占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呈现下降趋势。在2008年只有17.2%,而在主要的工业化经济体中这个比例则高得多,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或相对稳定。在2008年授予的专利中,属于“发明”类别的专利只占22.7%。因此,中国研发的支出模式偏离了全球趋势,而偏重于投资在“发展”研究方面,这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
2006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研究人员的国家。截至2008年,中国的研发部门有超过190万雇员,其中超过84%(约160万)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同一年,中国的大学中大约有610万学生就读于科学、工程和医学专业,其中包括759000名研究生。因此,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在研发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潜力,无疑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样反映在研发支出的结构上。在2007年,劳动报酬约占研发总成本的25%,这一比例远低于同一年的许多OECD成员国,如日本(占39%)、韩国(占44%)、英国(占48%)、美国(占57%)、法国(占57%)以及德国(占60%)。这表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仍然拥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但是,支付给科学家和工程师低报酬是有风险的。当今世界,熟练的工人是相当容易跳槽的,低报酬可能导致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在创新的资源和能力上,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是,若使用多种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创新能力,如注册专利、科学出版物以及引文和高科技商品出口的数量,就会发现其正在迅速追赶工业化经济体。追赶的驱动力是在资本和人力资源上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这种追赶将使国家实现其创新潜力成为可能,对于未来20年内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的决策者必须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
第一,在研发投资的总额方面,中国领先于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并且还在迅速追赶OECD经济体。但是,中国在有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例如,中国高科技部门的研发密度落后于世界上的主要参与方(表16-5)。5个高科技部门中有4个(例外是飞机和航天器部门)在研发密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是在飞机和航天器产业中,2007年中国的研发密度也大约只有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一半。
第二,在中国,随着研发活动的扩张,重要的是不要忽视研发的质量。这反映在中国国内专利总数中,“发明”专利只占了很小的份额。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创新的长期资本甚至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能力都将受到影响。
第三,民营企业(包括外国公司)在创新中的作用应得到加强,这可以通过执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当的激励创新的政策规定来实现。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企业部门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虽然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迅速扩大,但在创新方面,它们落后于国有同行,更不要说其他国家的私营企业了。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体制的限制,如有限的融资渠道和非国有企业的**补助。
第四,创新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区域差距。这不仅仅归咎于中国的整体区域差距,同时也是由中国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所造成的。这就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以确保更多的创新资源分布在整个华人地区。(《中国:未来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第十六章“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