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社会统计专版
3690 0
2020-10-06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述,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或用到如下三个“来说”,即“总的来说”、“相对来说”和“平均来说”。但现实中,很多人仅仅把这三个“来说”当成了口头语、习惯语或辅助用语,很少有人去深究它们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是什么样的实际意义,有时候还存在错用或乱用的情况。其实,它们不是一般的口头语,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际意义。在此,我从统计的角度来说说这三个“来说”。

首先说说“总的来说”。“总的来说”这个词,有时也用“总体而言”、“总而言之”、“总的来看”、“综合地看”、“概而言之”、“总的看”、“总括之”、“总之”等等词汇所替代。其基本意思是:在梳理、归纳、概括各方面情况和信息以后,可以形成或得出某一结论。例如,“总的来说,物价是稳定的”、“综合地看,国民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总之,经济增长势头不减”等等。显然,“总的来说”就是基于总体的、经过归纳综合的“说”,体现了统计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总体性。我曾经在说文解字“统”与“计”一文中说过,统计就是统而计之、计而统之,这个“统”就是总括、总起来的意思。统计的本质就是基于总体或全局、经过科学的“计”归纳概括出综合性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结论,或者说是站在总体上用客观的数据看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在对总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能够代表或反映总体情况或特征的“说”,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任何一项制度或举措出台都会有不同意见,但如果有2/3或一半以上的人赞成,那就可以说“总的来说,这项制度或举措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再比如,物价有波动属于正常现象,每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当中每个月的CPI都会有变化,甚至个别特殊月份波动还会比较大,但如果全年总的CPI或绝大多数月份的CPI没有超过或低于一定的界限,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总的来说,该国家或地区该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稳定的,没有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总的来说”不是100%肯定的“说”,而是基于综合判断的、有可能出现例外的“说”。例如,很多情况下,关于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或“过冷”的判断,都是基于大量统计指标分析以后得出的“总的来说”的结论,因为不同的指标所反映的情况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参差不齐甚至指向互有矛盾的,所以关于总体“过热”或“过冷”的判断并不排除出现部分相反状况的可能。事实上,总会有人判断“过热”而有人判断“过冷”。再如,前面制度的例子中毕竟有人不赞成,若不赞成的人数接近一半,那么这个“总的来说”就悬了,制度的权威性、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在CPI例子中,若有的月份甚至几个月份的CPI明显超过或低于了一定界限,那么就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了,就需要引起重视了。所以,不同情况下的“总的来说”是不一样的,其成立与否是存在差异的。

  其次说说“相对来说”。“相对来说”就是“相比较而言”、“相对而言”,也就是“相对来看”。其基本意思是:在经过对比、比较以后,可以形成或得出某一结论。例如,“相对来说,在这个区域,A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相对而言,这类行业的经济效益还不够理想”、“相比较而言,今年的经济增长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相对来看,在相关经济指标中,居民收入的增长更为突出”、“相比较来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等等。显然,“相对来说”就是基于比较、有参照的“说”。那么这个参照是什么?我认为一般有两种参照:一种是相互参照,一种是固定参照。所谓相互参照,就是同类可比数据之间相互比较,以观察各自的大小高低,然后据以得出相对的结论。例如,某省十个地级市的GDP增长速度按高低顺序排列后,我们就可以说“相对来说,某市的增长速度比较高,某市的增长速度比较低”。如果同类数据或相关数据用相除的方法进行比较,在统计学中可以分别形成6种相对数,即:总体中部分与整体之比的比重相对数,总体中各部分之比的比例相对数,两个不同空间主体的同类数据之比的比较相对数,同一空间主体同类数据在不同时间之比的动态相对数,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关联的总量之比的强度相对数。根据对比的具体结果,可以分别形成“相对来说”的结论。例如,若某企业某年度的利润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为80%,我们就可以说“相对来说,该企业的利润计划完成得不够满意”;若某企业某年度的资金利税率为30%,远远高于其他企业,我们就可以说“相对而言,该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

所谓固定参照,就是把一组同类数据都与某个设定值(例如平均值、目标值、标准值等)比较,然后据以得出“相对来说”的结论。例如,全班某门课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0分,A同学得了70分,我们就可以说“相对来说,A同学的成绩还不够理想”;同理,若B、D、G等省市的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增长速度,我们就可以说“相比较而言,B、D、G等省市的GDP增长速度比较快”。

这里要强调的是,“相对来说”毕竟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场合是有差异的。例如,相对贫困就存在时间、空间约束,其设定标准因时间、空间不同而有差别,某场合的相对富裕可能是另一场合的相对贫困。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相对来说”之结论背后的数据及其他相关情况。例如,在进行空间横向比较或时间纵向比较时,仅看增长速度的高低是不够的,还要看每增长1%的绝对量是多少。

最后说说“平均来说”。“平均来说”即“一般来说”、“一般而论”、“一般而言”、“平均而言”、“平均而论”、“普遍地看”,顾名思义就是考虑到总体客观存在的个体之间大小、多少、高低、强弱等内在差异而用平均水平去说明问题、做出衡量。也就是看问题时既不就高也不就低,而是以平均水平为标准。例如,“平均来说,我国公民的身高不如欧美国家的公民”、“一般而言,新生婴儿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7(男):100(女)”、“普遍地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等等。那么,什么是平均水平呢?在统计学中平均水平就是平均数,它是反映或代表总体一般水平的指标,其最大特点就是把总体的内在差异给抽象化了。由于平均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而事物之间的比较往往都基于平均数。但用什么样的平均数却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实际情况讲究其适用性。

在统计学中,有两套常用的平均数体系:一套是由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构成的幂函数平均数体系,另一套是由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分位数)构成的位置平均数体系。显然,其中的算术平均数最为常用,是核心平均数,通常称为均值。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指的就是算术平均数。但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因此对于有严重偏斜的分布数列,算术平均数的代表性会很差,这时我们就应该考虑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衡量事物的一般水平,例如用收入中位数来代表居民的收入水平,用尺码众数来反映成年男性(女性)的鞋子(服装)尺码水平等等。这一点必须要引起注意。几何平均数一般只用于反映事物动态变化或连续过程的平均水平,并且对于不存在绝对“0”点的现象(例如,温度、利润等可以取负数)不能计算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则一般作为特殊情况下(所掌握的数据资料不同)的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而使用。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平均数是基于总体的平均,代表的是总体的水平,因而“平均来说”实际上也就是“总体来说”。前面的三个例子可以分别改述为:“总体来说,我国公民的身高不如欧美国家的公民”、“总体而言,新生婴儿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7(男):100(女)”、“总的来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意思是一样的。但“总体来说”不一定能改称为“平均来说”。

概而言之,这三个“来说”看似简单,但要说清道明却不容易。相对而言,统计人对这三个“来说”的理解平均来说更透一些,理应带头让它们得到正确的应用。

(已刊登于《中国统计》2020年第8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