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关经济历史发展的各种观点
经济增长理论试图说明经济是以同样的机制持续扩大的过程,换个角度,也可以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制度和环境下,经济增长是有独特性的。这一部分就介绍了这样几种理论,其中包括卡尔•马克思的一般性发展阶段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以及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假说。后者已经着眼于制度和组织,与道格拉斯•诺思的制度经济史紧密相连。
诺思开创性的思想指引下对近代欧洲制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起始,对于长期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实证说明制度的重要作用。
3.1 经济发展阶段
“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
与经济增长理论相同,同样以经济时间变化为对象,但认为经济发展在结构或者作用机制是分阶段类似阶梯状变化的,被称为经济发展阶段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
“资本原始积累”:
作为阶段转化的重要事件
马克思理论的局限:
没有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没有解释特定生产方式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
3.2 宗教与经济发展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
他认为文化尤其是宗教引发了特定生产方式处于支配地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与马克思认为经济决定宗教的看法不同,关于资本主义的形成,韦伯认为新教这种宗教对经济产生了影响。
宗教与经济增长率
介绍了近代经济学家对韦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此进行的定量分析。比如,在其中一篇论文中,通过计量分析,按照最小二乘法,得出结论相信有天堂的人所占的比例没有给经济增长率带来显著影响,而相信有地域的人所占的比例给经济增长率带来了显著的正影响。这些研究对韦伯的思想进行了支撑,不过也有不利的证据。
3.3 后发优势假说
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除了特定的生产方式方面提出理论,对于马克思继承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本身,也有人提出了有力的批判。其中之一就是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的后发优势假说。与马克思认为所有国家都是按同样发展阶段进行演进不同,他认为落后国家如果能很好的“借用”发达国家的技术的话,可以在短时间实现发达国家花费很长时间实现的经济发展。
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制度、组织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的论点。
第一,实现工业化所必须的劳动力不足,所以应该引进资本密集、少耗费劳动力的设备和技术;第二,产业间有互补性,为了克服发展障碍,多个互补产业要同时扩大、急速发展。以德国和俄国为例说明了以上问题,认为德国的产业金融方式和国家主导产业发展方式都是赶超的典范,说明因为需要克服的障碍不同,所必须的组织和制度也不尽相同。
3.4 制度与经济发展
道格拉斯•诺思提出的问题
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书中译为《西欧世界的兴起》)。这本书关注的焦点是,为什么西方社会会率先先迈上持续经济增长的轨道。他们认为此前研究归因为技术革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因素并不是增长的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这些质疑与韦伯近似,就原因而言,韦伯认为是宗教(主要是新教经济伦理)这种独特因素,而诺思和托马斯则提出了新的假说,认为这种因素是“效率性组织”,这种组织是由削减交易成本、是个人利益接近社会利益的诸制度形成的。当然,谈到交易成本这个定义方法当然要提到科斯和威廉姆森,作者认为这一理论时至今日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组织的有力分析框架。诺思和托马斯主要是考察了国家对所有权的保护这种制度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
所有权保护的双重含义
第一,是指对市民互相之间的交易,国家担保契约的执行;第二,国家本身不可以随意剥夺市民的财产。诺思和托马斯认为,历史上首次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是16-18世纪的西方,特别是荷兰和英国,所以这些地区率先出现经济发展的原因。
英国光荣革命的经济意义
用诺思的思想考察了英国光荣革命对两个条件实现的意义及经济增长的作用。
制度和经济增长
引用了克拉格一篇论文对制度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有意思的是使用了“契约集约型货币”,指的是(M2-现金通货)/M2,认为这个指标越大,表示人们越是以存款的方式保有货币。克拉格等人认为,根据这一点,可以测算出在制度上对(存款)契约的保护程度。还使用了法律支配程度、**违约风险、**腐败程度等指标。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交易成本经济学考虑问题的视角,是经济主体的激励受制度影响。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中没有明确考虑。这种缺陷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被劳动者、官僚缺乏激励的问题所困扰,当问题激化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就崩溃了。而新古典经济学虽然考虑了激励问题,但是主要寄托于市场和价格,并没有把各种制度的影响考虑进去。这些缺陷也在造成了诺思以前经济史研究的局限。
交易成本经济学本身也有问题,这给诺思等人的研究带来了局限。某种交易管理制度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或者说在采取牟宗交易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交易的当事人为什么要遵守这一制度,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阿夫纳•格雷夫提倡历史比较制度分析和青木昌彦等人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指出了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更好的方法,通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明确了这些制度为什么、怎样制约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