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国家统计局CPI指数突破3%的警戒线,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的峰值。人民银行在周小川行长表态“年内不加息”之后仅半个月即被迫食言,33个月以来首次加息。这标志着近两年来经济学家们反复警告的通货膨胀预期已成现实。
本次通胀早有预兆:从去年“4万亿+10万亿”的货币宽松政策,至今年前九个月超发货币43万亿,如此海量的货币涌入市场必然诱发通胀,乃是经济学的常识。何以**先诿过于“奸商囤积居奇”,反复否认通胀预警信号;部分经济学家后又建议“容忍较高的通膨率以确保经济增长”。全然无视通胀对市场财富的逆向分配:使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物价高企,民生多艰。
**目前的对策仍是提升利率、紧缩银根。加快人民币升值看来并不在政策选项之中,治标不治本。本次通胀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币币值长期被低估,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极大。为保护出口,央行刻意超量发行人民币以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低汇率。币值一日不升,需求则一日不减,货币发行量即无法回落。紧缩银根只是扬汤止沸。更可虑者是随着美元宽松量化,中国将出现通胀率居高不下,出口却仍然疲软的两头落空局面。承受者仍是中低收入阶层。
本期话题选编了多位经济学家的论述,全面警示本次通胀的成因、对策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