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淼华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莸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
11月15日,晚上6点半是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的上课时间。与往常一样,不到5
点半就有学生到教室门口等候。
6点半,朱淼华走进教室,里面已坐得满满的。朱淼华打开电脑,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伴着他沙哑的声音,学生仿佛进入艺术的殿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达·芬奇、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凡高……在朱淼华的激
情讲课中,学生陶醉于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
面对学生的掌声,已有20余年教龄的朱淼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脸上泛出满
足的笑容……
他的课是浙大一景:200多人的教室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还有的站在过道上
朱淼华为什么被“淘汰”?
朱淼华今年已经48岁了,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他的名气很大
,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在全校有口皆碑。他每次上课,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
总是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还有的人站在过道听完两个半小时的课。每次上
完课大家都会鼓掌,期末最后一堂课还有人献花。
在理工科学生较多的浙江大学,一门人文类选修课如此受欢迎并不多见,而朱淼华的
这门课受欢迎竟达10年之久。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朱淼华的课是浙大的一道风景线。”
朱淼华上课很有特点,一瓶水、一张光盘就是上课的全部用品。他说上课是跟学生聊
天,聊艺术、聊人生,让他们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人文精神。课堂上,他向来
是兴之所至,讲到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开课10年,知识点早就烂熟于心,但他上课前
总要留两个小时调整心态,每次课都加入新内容和新见解。他说话语速很快,学生记不下
来,就带录音机听课。
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一名学生写道:“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丰富的感情、对日常生活
的细致体察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这给我带来一种迥然不同的视野。”
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
望很高的教授,作为讲师的朱淼华排名如此靠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同年,他的《
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
但就在这一年,朱淼华却“下岗”了。
按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关规定,教学科研岗位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
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用标准虽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
都要求有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朱淼华在哲学系
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下岗”了,却在三校区同时开课;上着课,却拿着“下岗”工资
朱淼华到底什么身份?
在浙大网站的BBS上,有许多关于朱淼华的帖子:“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太需要朱老师这
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
学生需要朱淼华上课,学校也排了课。但是没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按理就不能承担
教学任务。朱淼华凭什么身份上课,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法。学生说:“朱老师凭‘人气’
上课。”
按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到今年6月份
,朱淼华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
但9月份朱淼华又被安排继续上课,而且是在三个校区同时开设《西方艺术史》。“
人气”又一次让朱淼华留了下来,朱淼华很高兴,但对自己的身份更加莫名其妙:按规定
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上课;可如果算是“上岗”了,却还拿着“下岗”工资。
现在朱淼华上课总感觉时间不够,他不知道在“人气”和制度面前,到底谁能给他一
个堂堂正正的教师资格,到底还能上多久的课。
书稿已修改了4年仍不满意,他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但决不会单纯为了职称而应付
谁能给朱淼华一个说法?
2003年“下岗”以来,朱淼华虽然上着课,却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下岗”工资,只
是年终有四五千元的授课津贴。学生告诉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朱淼华的生活非常清苦,甚
至到了有学生在网上为他募捐的地步。
有学生劝朱淼华:“朱老师,你就不能写写论文,评个职称吗?”朱淼华笑笑说:“
我的思考还不成熟,决不会发‘不达标’的论文。”朱淼华的桌上放着厚厚的《西方艺术
史》样稿,他说这本书稿已修改了4年,但自己仍不满意,出版社催了多次,他硬是没交。
有人说他认死理儿,有人说他想不开,“有论文就有职称,有职称就会有好待遇。”
谁都知道的事儿,朱淼华却反复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试想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如果没
有学术研究怎么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呢?他说在今后的时间要把书稿完成,给自己一个交
代,也会开始写论文,但他决不会单纯为了申请职称而应付。
朱淼华告诉我们,“学生是我生活的全部。”他从不看工资单,生平也没有打过职称
报告和住房报告,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评价。每次期末考试,都有一道题是关于对《西方
艺术史》的看法和意见,每份意见朱淼华都认真阅读,并且好好保存,至今已经保存了好
几千份。
在朱淼华的房间里,我们看到各种精致的小饰品和各地特产。对此,朱淼华如数家珍
,“都是学生送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我们告诉他,在采访中学生形容他最多的词
是“朋友”时,朱淼华非常开心:“他们都叫我老朱呢!”学生在BBS上发帖:“感谢朱老
师,您的艺术水平,讲课的功力,做人的态度,人生的追求,都是楷模。”
面对清贫的生活,朱淼华说他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面对尴尬的处境,朱淼华依然坚
持站在讲台上……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大家觉得大学里的教授讲师,是以培养祖国下一代传其道解其惑
为主还是该专心科研教学上随便应付???
【以上原文转自人人】
【有心情的话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