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税主义”羁绊中国转型步伐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0年12月13日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当“十二五”规划提出努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依靠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之时,一项项加税政策的酝酿出台可能令这些改革受阻。
“‘十二五’期间将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房产税可以成为地方**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到征税范畴。”财政部税政司综合处处长周传华近日
指出,资源税改革也将在“十二五”期间推向全国,并且继天然气和原油之后,还会将煤炭、水资源等纳入到资源税征收范围。
与之相伴的是,各种税率提高以及新税种出炉的消息。考虑到节能减排,要征车船使用税;吸烟有害健康,提高烟草税;为了打击走私,iPad入境要加收关税……
观察增税的种种理由,知名财经评论员易鹏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这些看似是围绕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进行的加税,但实质上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革国民
收入分配体系有冲突。一边是税收猛增,一边还要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税,这必将直接冲击到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改革,进一步降低居民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收入超过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其中税收收入超过6万亿元,增长22.6%。
作为天平的另一端,居民收入却未见相应的大幅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实际增长9.7%。
**收入的增速依旧是居民收入的两倍以上。
“税制改革表面上看是结构性调整,有增有减,但目前增税的种类显著多于减税的种类,房产税和资源税等‘如箭在弦’。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涨价、资源价格改
革以及增税的环境下,中国可能进入了一个稳定通胀的阶段,普通百姓也必须做好面对的‘加税’时代的准备。”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加税的
结果将抑制消费。
“倘若继续这种增税导向的局面,则只能是在广大普通老百姓身上‘剪羊毛’。”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陈和午撰文指出,在此背后,“**大搞财政赤字——增税或
设立新税——税收大幅增加——财政腰包大鼓——宏观税负恶化——民营企业和广大老百姓受伤——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格局强化”,如此畸形链条的闹剧如果上演,民众分得的蛋
糕将越来越小,实体经济投资环境也将越来越堪忧。
在此背景下,业界呼吁,加税应该暂缓,减税才应是目前的主要方向。
央视评论员马光远认为,在目前经济状况好转、中央财政收入良好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企业和民众,都应该进行减税。这样能够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有如此,他们才有
可能考虑产业升级。劳动者也将受益于收入增长,最终形成消费增长的前提。否则,经济转型将失去根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收入分配改革将是一句空话。
对于企业而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建议,通过减税,特别是减少一些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营业税,来激励企业和个人创业、革新和发展。比如,目前服务业
的企业税负很重,营业税有很多是重复征收的。如何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理应是题中要义。
而针对个人税收,分析者指出,考虑到目前的贫富差距,富裕阶层目前的消费边际效应递减,而贫困群体的消费能力又不足,如何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也大有文章可做。
“整体减税,可能会导致公开产品供应的不足。但可以通过提高央企红利收缴的比例和范围来实现。”财经评论员易鹏分析,国资委公布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
央企业累计净利润达6416亿元,同比增长55%,仅一个中石油今年前3季度净利润就达1000亿元,同比增长23%。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央企们,完全应该为全民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