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438 0
2010-12-14
  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3500万桶(约500万吨)的石油通过狭窄的海上运输通道和输油管线运往世界各地。这些海上运输通道和管线可谓国际石油贸易的“咽喉”,因为它们随时有可能因突发事件而遭受封锁或被迫关闭。一旦它们当中任何一条被切断,那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使读者了解这些石油运输“咽喉”的情况,本文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七个油运中心--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马六甲海峡以及俄罗斯油气出口港口/管线做一简单介绍与分析。   一、概述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业化国家,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南美和西非这几个欠发达的地区,这种格局必然导致石油贸易的国际化。目前,超过五分之三的石油贸易量是通过海上油轮运输,剩下不到五分之二的贸易量通过管道输送。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管道输送方式通常适用于内陆石油贸易,且可以弥补油轮运输的某些缺陷。油轮和管道的跨国输油成本要比其他诸如铁路、公路、驳船等运油方式的成本低得多,对于友好国家之间的石油贸易,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因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很小或不存在。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石油贸易可谓畅通无阻。
  海上石油运输一般按照某条固定的航线进行。途中,油轮会遇到几处地理上的“咽喉”,即狭窄的水道,例如,地处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等。这些“咽喉”对于国际石油贸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通过它们的石油运输量特别巨大,而它们却非常狭窄,随时会因突发事件而遭封锁,即使这种封锁可能只是短暂的。而且,油轮在通过这些狭窄通道时易遭遇海盗袭击和撞船事故。
  根据国际独立油轮所有者协会(INTERTANKO)的统计数字,截至2002年,全球共有大小油轮约3500艘。其中包括:额定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超级巨轮、20万-30万吨的大型油轮、12.5万-18万吨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7.5万-12.5万吨的“非洲型(Aframax)”油轮、5万吨左右的“巴拿马型(Panamax)”油轮、3.5万吨左右的“便利型(Handymax)”油轮以及载重量2万-3万吨的“轻便型(Handy Size)”油轮。
  不同的油运水道适合不同规模的油轮通过,这主要取决于水道的航程长短、航道宽窄以及吃水深浅。一般来说,采用大型油轮运输的优点要胜过其不利的方面;长距离运输油轮的桶油价格会比短距离的便宜。例如,中东的原油出口具有运量大、航程长的特点。因此,通常采用运载量超过30万吨/航次的巨型油轮运输。
  二、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长18千米,宽25-32千米,在入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较大的是丕林岛,面积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通过量为320万-330万桶/日。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美国和亚洲。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海船由苏伊士运河、红海通过曼德海峡进入印度洋,进而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西部的亚洲沿海一带。曼德海峡是连通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已成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西方有人称它是“世界战略心脏”。如果曼德海峡被封锁,那将阻止来自波斯湾(即阿拉怕湾)的油轮直接抵达中转站--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管线(这将使苏伊士运河的作用降低90%),从而迫使它们绕经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不仅将增加石油运输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会严重制约油轮备用储运能力的发挥。
  1995年岁末,也门与厄立特里亚两国围绕着大哈尼什岛的归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曼德海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为该岛位于红海东南端海域正中,临近曼德海峡,东距也门、西距厄立特里亚均40千米,且居中于红海主航道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占领了该岛,谁就可以将曼德海峡完全封锁。受此战事影响,油轮必须绕过曼德海峡(对于北向石油输出,还可以改用穿过沙特阿拉伯的“东一西”石油管线进行,其输油能力为500万桶/日左右;然而,南向的石油输出却因此完全受阻)。另外,战争也阻碍了其他非运油船只通过曼德海峡前往苏伊士运河。
  2002年10月初,一艘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包租的法国籍大型油轮在也门海域遭到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一名船员死亡,船体严重受损。该艘名为‘林堡”的油轮原载有40万桶原油,途经也门继续装油时遭到袭击。林堡号油轮的遇袭给其他油轮提出一个警告:“当轮船经过诸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或其他如非洲好望角这些传统高风险区域时,船长要特别小心。”
  三、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64-97千米。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300万桶/日。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一条经波斯湾一好望角一北大西洋,到欧洲国家;一条经波斯湾一苏伊士运河一地中海,也到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一马六甲海峡一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可谓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在波斯语中,“霍尔木兹”意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锁或受到影响,西方世界将陷入黑暗之中。为此,美国不惜多次在此用兵,并在波斯湾的巴林基地部署了大量海军舰只。
  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因突发事件而被封锁,那油轮就将绕行更长距离的航线或其他替代路线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运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其结果是油价攀升,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正常秩序。从目前来看,替代路线有这样几条:一是输油能力为500万桶/日的“东-西”石油管线和输量为29万桶/日的液化天然气管线,这两条管线皆穿越沙特阿拉伯抵达红海的延布(Yanbu)港。二是通过输油能力为165万桶/日、穿越沙特阿拉伯的伊拉克管线,将石油向北泵送到土耳其的杰伊汉港,但该管线因1990年海湾战争被关闭,直到现在还未重新开启,目前还无法使用。另外,输油能力为50万桶/日、终端为黎巴嫩的泛阿拉伯管道(Tapline)也可作为替代路线,但该管线目前亦处于关闭状态。所以,一旦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能够利用的替代航线和管线寥寥无几,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贸易量将由此受阻,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4千米,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目前,石油通过量为200万桶/日,几乎全部为南向运输,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数十万桶的成品油。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西欧和南欧。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
  该海峡虽然最狭窄之处仅有708米,但却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轮,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难航行的“咽喉”水道。海湾石油的众多出口线路中,有许多是向西经过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顺便说一句,位于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是原苏联主要的海上石油出口终端,直到现在,黑海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通道。
  根据1936年瑞士蒙特勒(Montreux)大会的规定,商业船只在和平时期有权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但土耳其**出于安全和环境的考虑而常常对过往的船只进行种种限制。例如,2002年10月,土耳其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油轮增加了新的规定。规定包括:禁止长度超过200米的油轮在夜间通过该海峡;要求运输危险品(包括石油)的船只在通过该海峡前48小时提出取道申请;长度超过250-300米的船只和运载液化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船只只能单向行使。这些限制使得油轮通过该海峡的时间比原来足足慢了三天半。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石油出口量增加了。目前,来自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量已超过了该海峡的接纳能力。2000年7月,根据国际能源协会的评估,通过黑海的石油出口量可以达到230万桶/日,而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石油出口量最多只能达到180万桶/日。
  五、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  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宽150-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目前石油通过量为61.3万桶/日。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载物资总量(以吨位统计)中,石油和成品油运输量最大,占16%。油轮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驶,通过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且以运输成品油为主。此外,大量化工产品(包括石化产品)和煤炭的运输也需通过该运河,分别占整个船载物资总量的5%和3%。巴拿马运河最大可以通过5万吨级的巴拿马型(Panamax)油轮。一项正在实施的长期工程就是对巴拿马运河中一段长约13千米的盖亚尔渠进行拓宽,从而使两艘双向行驶的巴拿马级轮船能够顺利通过此河段。
  如果运河航运中断,油轮只有绕行麦哲伦海峡,这样航程至少要增加5000千米以上。除此之外,能够替代的石油运输路线只有重新启用穿越巴拿马国的输油管线。该管线长约130千米,从太平洋海岸的阿祖尔港(CharcoAzul)至加勒比海的大奇里基峰港(ChiriuuiGrande),输油能力86万桶/日。作为对巴拿马运河石油运输通道的补充,该管线于1982年10月投入运行,将美国阿拉斯加的原油通过巴拿马输送到东海岸港口。从阿拉斯加穿越巴拿马到美国东海岸的输油时间为16天,而如果通过油轮运输,则要取道合恩角(南美最南端的一岛屿)才能到达,这样就需要40天时间。目前,通过此管线输送的阿拉斯加原油累计已超过22亿桶。然而,由于阿拉斯加的石油产量迅速下滑(目前的产量约为100万桶/日)和美国东海岸石油消费量的上升,该管线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1996年被关闭。另外,美国和巴拿马关系紧张,以及阿拉斯加有部分石油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使得输送到东海岸的油量严重不足,这些也是导致管线关闭的重要原因。如今有一种说法是要对该管线进行反向输油,即将加勒比海的石油输送到太平洋港口。
  总的来说,美国石油进口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程度已大大降低。2002年,通过该运河进口的石油量只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原油和成品油)的1.7%。但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并非从此失去价值,石油只是美国通过该运河的众多进口物资中的一种,而且该运河的军事战略价值极高,战时能够极大地方便美国海军的调动,所以其重要性依然是不言而喻的。
   

(《国际石油经济》,陆如泉,傅阳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