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献给楼主。转《对 Q=f·t 的 简 析》一文第五节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265
五、分工合作为何提高生产率 斯密说合作能提高生产率,分工也能提高生产率,那么,一、为何分工与合作能够提高生产率?二、究竟是分工提高生产率还是合作提高生产率?下面将对生产要素进行不同分类,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实物分类。生产或劳动中的要素大概可分五类:人、工具、组织、对象、环境,其中,生产力是人、工具、组织、环境这四方面结合在一起后产生的一种合力。 生产中各要素的改变都能改变生产力的大小,但是这不表明这些要素就是生产状况(或就是生产力)。目前完全是生产力大跃进,教育生产力、知识生产力、资本生产力、人力生产力,科技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大阳生产力、狗屎生产力……,应有尽有,乱糟糟一片。我们论证一东西是生产力时,不外乎说该东西提高了生产力,使产出增加了,从而该东西是生产力。显然,这种论证程序明显违反了逻辑,因为一要素提高生产力不等于它就是生产力。单独的任何要素不可能构成生产(或劳动)这种事件,所以绝不能说科技就是生产力(或生产状况)、教育就是生产力(或生产状况)。 斯密没有回答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是在于生产结构的改变。组织要素就是将其它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要素,它决定各要素间的结构状态。通俗理解,生产组织就是生产管理,但是生产组织绝不只是生产管理。生产组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内组织,是技术中所携带的一种自组织,如拧螺丝只能用扳手而不能用锤子;二是企业内组织,即生产管理;三是体制内组织,即政治法律等。在其它要素不变时,由于不同生产组织改变了各要素间结构关系,从而产生的生产能力不一样。结构有时更决定事物的性质,如碳原子在这种结构下是石墨,在另种结构下是金刚石;如同样的人和武器,在这种结构下是精锐部队,在另种结构下不堪一击。10个裁缝聚在一起,如果还是各做各的,生产率是不会提高的。但是如果组织发生了变化,8个人专职于缝,2个人专职于卖,生产率便提高了。一个资本家有两个同样聪明和勤奋的儿子,各得家产一半,最后一个沦落街头,一个变成比尔·盖茨,其原因不在别的,只在于二者的管理方式不同。 从宏观看,政府是经济系统内的,专门负责生产组织要素。此时在其它要素不变时,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的生产力不一样大。我国当年的农村承包责任制足以说明这一点,承包到户就是通过改变各要素的结构状态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我国现在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以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从而结束目前的低效率局面。GDP增长再不能以高投入为代价。 (二)形态分类。 换个角度可将生产要素分为三类:有形要素、无形要素、使用要素。其中使用要素与生产组织没有区别;有形要素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工具等;无形要素是指凝结在有形要素背后的文化信息,及直接以文化形态参与生产的文化信息,如网络资讯、图书资料、情报、企划创意、文学影视等。无形要素是有形要素的灵魂,在任何人类创造物中一旦抽去其内在的无形要素,它便还原成自然物。严格讲,大多数自然物是人类付予它的有用性时它才有用,其有用性仍由人类文化决定。如石油、煤炭一直都有,人类早就发现了,但是以前的人类对它们认识不深,不能付予其使用价值,从而它们是废物。 这种划分使我们很容易认识到文化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生产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创造人类文化,而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教育部门则是将人类文化凝结在自然物及自然人之中,使之变成文化物、文化人。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时代的文化中心都是当时的第一生产力(或生产状况)。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只是在当今才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其它历史时期不是第一生产力。 注意: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因为它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状况(或生产力)构成中的重要性,语言逻辑支持这种表述。但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不行,因为没有任何逻辑支持这种表述。这种关系如同:说脑重要可以,但是说脑是人便不行。目前没有不能用生产力冠定的东西,对这种生产力的大跃进现象,只能用一个字描述------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