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中国经济点评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 月10-12 日召开,我们对此次会议的看法如下:会议基调略微收紧
会议声明的整体基调与12 月3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基本一致,但更明确地将稳定物价列为政策重点。不过有关控制通胀的措辞不似2007 年会后声明那样重(当时通胀率较现在高出近两个百分点),这或许表明最高层对2008 年过度收紧的一幕重演还是有所担心,而且近期食品价格已经连续几周持续下行。
就官方政策立场而言,此前政治局会议已经将货币政策立场从“适度宽松”变为“稳健”,并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立场。值得注意的是,1998-2007 年的货币政策立场一直使用的是“稳健”一词,而其间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曾多次显著调整。同样地,2008-2010 年虽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但实际政策立场也有多次显著变化。因此政策基调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未来几个月实际政策执行状况。换一个角度看,最近的几个月里货币政策在基调改变之前已经全面收紧,因而基调的调整只不过是对实际政策行动的官方证实。以2008年为例,中国**在当年11 月就已开始全面大力推行刺激政策,但直到一个月后才将官方政策立场转为适度宽松。
会议声明还指出**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会议声明还列出了以下几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
1.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居民消费和发展新兴产业。
3.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特别是教育、医疗和社保及公共住房体系。
4. 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特别是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并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
5. 坚持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具体而言,需提高经济开放水平,在吸收更多外资的同时加大对外投资;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读者在了解上述各点时同样需要意识到实际政策执行可能与之差别很大。举例来说,去年的会议强调了放宽户籍限制、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以及严格控制新项目批准等,然而前两个目标的进展非常有限(只有重庆等为数不多的地区有大幅进展),最后一个目标也有明显放松。另一方面,虽然**在200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未提及汇率政策,许多人以为**无意推动人民币升值,但2010 年年中时**却重新容许人民币升值。
CPI 通胀率目标提高至4%并不意味着**对通胀的容忍程度提高
第一财经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2011 年CPI 通胀率目标将从3%提高到4%。许多观察人士认为这预示着**对通胀的容忍度提高,因而紧缩力度将不会很大。由于没有相关正式声明发布,这一说法仍有待证实。我们认为**虽然有可能提高通胀率目标,但并非表明**对通胀的容忍度上升,而是在更大程度上设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水平。2007/2008 年的经历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这一观点。当时**将2008 年通胀率目标从3%提高到了4.8%,因为认识到通胀年内由高达7%的水平降至2%的低点,年均水平仍会突破4%。现在来看,**当时不但没有容忍较高的通胀率,而且还继续收紧政策直至经济跌入通货通缩,到2008 年底**出台刺激性措施时CPI 环比增幅已经连续处于负值。换角度来看,如果**不收紧政策,而让实体经济增长持续高于其趋势水平,那么产出缺口将不断扩大、而通胀率将不断上升,这显然不是**能够接受的(11 月份非食品通胀数据明确表明,洪灾等一次性因素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虽然确实推高了通胀,但并非近期通胀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换句话说,**没有不紧缩政策,让经济增长保持目前高于其趋势的增速,而容忍4%-5%的略高通胀率这样一个选择。我们认为给定目前的通胀水平显然已经过高,尽管短期内存在食品价格变化等不确定性,**仍需要也会将继续收紧政策直至通胀率得到控制。
人民币7.5 万亿元的潜在贷款目标并不一定十分/过于宽松
21 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称2011 年贷款目标可能为人民币7.5 万亿元,而不是先前预计的6-7 万亿元。这一数字仍待**证实,因为官方声明迄今为止尚未公布明年的贷款目标。鉴于其与今年年初制定的目标相同,很多观察人士认为这一数字十分宽松,甚至过于宽松。但我们认为,我们不应将2011 年目标与2010 年的年初目标相比,而应和预期的2010 年实际贷款额相比。我们预计后者可能略低于人民币8 万亿元 (今年1-11 月贷款规模已达人民币7.45 万亿元,我们认为**将允许12 月份贷款规模达到3,000-5,000 亿元,因而全年贷款总额接近8 万亿元),所以即使明年贷款目标定为7.5 万亿,这也代表了一个绝对水平的下降。而其隐含的贷款年度增幅略低于16%。假设和2010 年初以来一样, M2 和贷款增长继续保持在相近水平,则基本上与2009 年**设定稳健货币政策立场之前16%的M2 增长目标相符(也是2008年危机之前的M2 长期趋势水平。这一目标在2009 年**政策基调调整至适度宽松时上调至17%)。尽管最近两三个月中外汇流入似乎增多,而这倾向于推动M2 增长,但在未来未必能够保持这个趋势。最近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扬导致两国息差收窄,从而倾向于减少中国的资本流入。我们认为,16%的M2 增长目标没有明显的偏高或偏低。此外,每年岁末年初设定的货币和信贷目标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大致的货币政策取向,而并非需严格执行的硬性目标。今年人民币7.5 万亿元的目标在上半年常常被视为绝对上限,但在下半年却被悄然取消,尽管官方从未正式表态。事实上2010年实际规模与贷款目标之间预计将近0.5 万亿元的缺口是历年来最小差距之一,表明贷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用作一个政策信号。我们重申鉴于货币信贷数据只反映期末时点的状况,保持年内投放节奏非常重要。如果7.5 万亿元贷款在年初集中大规模释放,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无疑将进一步加大,随后必将伴随着更严格的紧缩措施,从而加大不必要的经济波动。我们认为,鉴于决策层更加认识到货币信贷供应是治理通胀的关键并且因此密切监控每日货币状况(包括贷款和外汇流入),明年年初冲贷款的程度不应该像最近几年那样严重。我们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会继续采取包括进一步加息,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加快升值,加强窗口指导等一揽子政策手段来收紧金融状况,从而达到2011 年通胀率回落的目标。但是,短期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虽然食品价格因为**措施和市场供应加大而有所下滑,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总需求过快增长而导致的根本面的通胀压力的上升所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