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289 2
2010-12-19
摘要: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我国内需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本文基于中国农村数据对财政涉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短期内具有挤出效应;但长期来看,**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持续的挤入效应;应当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财政涉农支出政策,尽早加大农村生产性投入,降低时滞效应;强化各项惠农措施,拉动农村消费的增长。  关键词:财政涉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挤入效应,挤出效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冲击、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适时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需是根本。目前,我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提出在未来两年多时间内投入四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财政投入的投向直接决定着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应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然而,由于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增加能否直接拉动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内需不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否通过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得以有效解决都是一个未知数。本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刻画了**涉农支出增加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期影响,以及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路径,以期能为我国下阶段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
  一、文献综述
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统一性”原理认为,消费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使需求得以实现、使生产得以最终完成,而且消费还关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力资源的素质。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动力作用更为突出。**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需求,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理论界有很多的研究。
  在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理论和IS-LM模型中,一直都认为**支出并不直接影响私人消费,但是根据其理论仍可以认为凯恩斯主义暗含了**可以通过调控支出从而正面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新古典主义运用跨期模型进行研究,对**支出增加将刺激居民消费的观点提出挑战。Bailey(1971)率先对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即存在挤出效应。Barro(1981)、K-Ormendi(1983)和Ascha-uer(1985)、Amano和Wir- janto(1997)、Ahmed(1986)、Tsung-wu Ho(2001)、 Ru.Lin Chiu(2001)等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本上也都得出了与Bailey(1971)基本一致的观点。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支出的增加减少了私人家庭的持久收入和实际工资,因此产生了一种负面的财富效应。为了减少居民消费的剧烈下降,家庭会增加他们的劳动供给量,但这种替代效应并不足以弥补财富下降所带来的全部负面效应,因此居民消费总量会减少,从而**支出将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
  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支出增加导致了私人消费增加的结论。Karras(1994)利用多国数据研究了居民消费与**支出的关系,发现**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的强度与**规模呈一种负相关关系,认为增加**支出将提高居民消费的边际效用水平,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Gali、Lopez-Salido和Valles(2003)的研究认为:如果价格保持粘性,**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进而会提高实际工资水平。高的工资收入会刺激依照经验规则进行决策的家庭的消费水平,如果这部分消费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足够大的话,那么消费总量就会增加。Devereus、Head和Lapham在假定规模报酬递增以及寡头竞争的前提下研究了**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支出的增加将导致总产量水平的上升,而总产量水平的上升又将导致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替代闲暇,因此认为,**支出增加导致了私人消费增加。
  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胡书东(2002)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和**支出变动之间的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消费和民间消费从整体上看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有助于刺激民间消费需求。孟祥仲(2003)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现象,指出**与民争利,与民争投资、供给型挤出效应是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独特现象。刘宛晨,袁闯(2006)通过对我国1978-200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总体上存在“挤进效应”,同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进作用”更明显。李广众(2005)在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欧拉方程基础上推出用以分析**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对全国、城镇以及农村样本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表现为互补关系。王宏利(2006)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消费与**投资对居民消费长期均衡和短期的冲击回应;同时根据中国**财政支出的各要素,分别考察了财政支出要素对居民消费的短期冲击响应,他发现**消费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挤出了居民消费,而**投资则刚好相反。石柱鲜(2005)分析了我国**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认为如果把**支出划分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上**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均是替代关系而**投资支出则与居民消费是互补的。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支出是否会挤出私人消费并没有给出完全一致的结论,这就使得实证研究成为检验各种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方式。同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层面,而且多限于分析**支出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但是我们知道,**支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居民当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等,而且,**支出对居民消费也会产生滞后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该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如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一个急迫而又现实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此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在消费者最优消费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涉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期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路径,并且特别注重了对涉农支出滞后效应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模型
如何衡量**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均衡关系,国内外的学者建立了很多的理论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Bailey(1971)和Tsung-wu Ho (2001)的做法,国内的胡书东(2002)也提出了连续条件下的做法。本文主要是从他们的理论框架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假设1:时间连续和贴现率不为零,并且居民有效消费函数是一个关于居民消费和**支出的线性函数,即
    其中:ct为人均实际消费支出,gt 为人均实际**支出,a表示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与人均实际**支出之间关系的参数。
  假设2:假设个人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回避系数不变效用函数(CRRA):
    ,其中,δ>0,δ不为1;二次可微且严格下凹;在任意两时点(t,t+1)之间,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不变,等于1/δ
    消费者的效应函数定义为u(ct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得出个人在生命延续期内实现其最大化的效用水平,目标函数和预算约束条件如下:
   
    (1)式中,E0为基于0期所有信息对未来的预期;ct *为t期的有效消费;β为主观贴现因子;at+1表示t期末的实际财富;r代表一个不随时间变动的实际利率,这里我们借鉴了Ogaki(1991)的假设,认为消费者可以按照固定利率自由借贷;yt代表t期收入。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来解决这一最优问题得:
   
    其中,λt为拉格朗日乘子,度量财富的影子价格。对上式求解,得到其一阶条件为:
   
   
    其中,,将入,和λt+1带入到等式(4)t至t+1期的欧拉方程可以表示为:
   
    为了将模型引入到我们的实际分析,假设边际效用的每期变动率很小,则(5)式可以写为 ,这里是跨期替代弹性,因此,计量经济关系是可以表述为:
   
    这里,代入(6)得
   

    整理得
   
    根据这一最终消费函数形式可知,**支出的变动对居民有效消费的影响主要看**支出变动量 gt和gt-1前面系数的大小和符号,如果系数大于零,则说明**支出变动有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反之,则扩大**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没有作用,甚至还会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同时,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还可以看出居民的当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前期消费的影响,这也符合现实和理论逻辑,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理论方程式,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
  为便于实证分析,我们将方程(8)进一步整理为:
   
    当a>0时,**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支出与居民消费为互补关系;当a<0时**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减少,**支出与居民消费为替代关系;当。表现为统计上的不显著时,意味着**支出对居民消费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β表现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滞后效应;甲反映了居民的消费习惯,即当期消费受前期消费的影响程度。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和现状,再加上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我们使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作为财政涉农支出g的度量指标,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合计作为居民消费c的度量指标,合计数均是由农村人口总数与人均消费的乘积所得。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数据都换算成了1978年不变价数值,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换算时用的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涉农支出换算时用的是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首先对时间序列c、 gt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1中的结果表明,在测试了各种可能情况之下,时间序列c、gt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达到平稳。说明他们都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他们之间的线性组合具有协整的可能,这为我们进行以下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计量模型的估计及检验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我们将(9)式作为基本模型代入数据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的需要,我们又分别对这一基本模型放宽了滞后期长度进行重新估计。表2是所估计的计量结果。基本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但是财政当期的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系数不是很显著,由于模型中加入了解释变量的滞后期,考虑解释变量的滞后期长度,我们放宽g滞后期长度重新进行估计,可以看出,随着g滞后期长度的增加,财政当期的涉农支出逐渐变得显著,而加入的滞后期一直到第4期才变得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前期消费的影响较大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前期消费每变化1个单位,会引起当期消费大约0.92个单位的变化,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居民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这种消费习惯使得暂时性收入的增加基本不会影响当期消费,因为没有持续性的收入保障,农村居民的这种消费习惯就难以为继。因此,农村居民不得不考虑其未来的消费能力,即使当期收入增加,农民如果预期这种收入只是暂时的,当期消费就不会增加。
  2.财政涉农支出的消费效应性质因时间而异
    当期的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而各滞后期的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挤入效应。短期内,财政涉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呈替代关系,当年**涉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减少,但长期来看,涉农支出将持续显著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理论上来分析,由于农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特殊性,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预防性动机的存在,财政支出的正向效应只有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
  3.财政涉农支出的消费效应具有滞后性
    当期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经过4年后明显得表现出来。这表明财政涉农支出具有很强的滞后效应,这与财政涉农支出的投入结构有关,考虑农村居民对收入的预期以及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具有一个周期,因此,一个较长的滞后期是符合现实的。

  (三)冲击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
    我们分析了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短期具有挤出效应,而长期具有正向的挤入效应。这种影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将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其影响路径做出刻画。
  从图1看出,**支出的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前3期出现小幅上下波动,在第3期以后开始进入长期稳定上升的挤入水平。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的估计结果。从上图还可以看出,**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使得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有一种长期持续的影响。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财政涉农支出的各要素对居民消费的冲击作用。图2给出了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以此来考察短期的效应是如何形成的。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从短期来看,支农支出冲击在第2期以前挤出作用下降明显,在2期以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短期来看是挤出的,且波动较为明显,但在3期和 3期后会发生持续的挤入作用;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短期来看,挤入作用不是很明显,但他们的冲击是持续上升的,尤其是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在2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挤入作用越来越明显。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短期内,支农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起主导作用的,这种作用制约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长期来看,四种要素支出共同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长期持续的挤入作用。
  因此从短期来说,支农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挤出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是挤入的。与支农支出具有长期的挤出效应相比,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效应在短期发生了变化。
  四、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合前面的分析,从**涉农支出来看:**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长期内具有挤入效应;从**涉农支出的功能性支出要素效应的作用路径分析结果来看,短期内,支农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财政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挤入效应。
  **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作用较为明显,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农村居民的税收负担较小,财政支出的增加不会影响其持久收入和实际工资,因此不会产生负面的财富效应;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的长期基础作用较为显著,抵消了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基础作用。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农村内需,我们认为还应从以下方面优化的财政涉农政策:
    (一)扩大财政支农生产性投入
    虽然生产性投入对消费的影响有较长的时滞性,但是,生产性投入是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大投入有利于农村的长期消费,像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作用凸显期大约在3年左右,但在3年以后,其对消费的影响就具有一种长期的持续性。因此,应尽早加大生产性投入,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投入,降低时滞效应,使其能尽早产生消费拉动效应。
  (二)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强化惠农政策
    当前实行的“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刺激农村的消费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角度,应改进补贴方式,减少对中间环节的间接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直接补贴,提高财政政策效率;农业补贴同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挂钩,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展开。同时,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建设;利用财政投资融资手段优化农业信贷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刺激农村消费。

    [作者简介]尹音频(1954-  ),女,江西永新人,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中国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四川省国际税收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制度。



作者:尹音频 刘巍巍 来源:《山东经济》2010年第6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9 18:01:13
一般一般
一般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7 14:28:27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