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纸大缩水,乜都贵咗……”家住广州西关逢源街的退休工人张伯正在抱怨这个月的生活费又超支了近500元。尽管每天从收音机听到美国“量化宽松”,但张伯怎么也没法把自己的钱包缩水和美国人印钞机产能扩大联系在一起。眼看美国人明年即将第三轮开动印钞机,张伯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可能再度缩水。
对于亿万像张伯一样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上周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对他们明年的生活发生重要作用。如何保卫老百姓的钱包不致继续缩水?如何对抗美国印钞机扩印?如何在复杂的外围环境中自善其身?宏观调控已然和寻常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货币政策定调“稳健”,2010年国人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从过去两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字面变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义?羊城晚报记者日前采访各路专家,揭开“货币维稳”的真实面貌。
2011年“信贷规模”四个字或将退出江湖,改为“内部尺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10万亿的天量贷款将难以再现。
“在2009年推行以至2010年仍未刹车的货币超发,有望在2011年减速、驶出高速路”,多位专家预测。
不能不说,对于即将告别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是这一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的重要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指出。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近11万亿元;2009年、2010年两年银行贷款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易宪容分析。
惊人的数据背后其实隐藏着**的无奈。
易宪容认为,上述大规模货币超发的背景是“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采取了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货币政策则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而大规模的信贷扩张、货币超发也正是在这一货币政策引导下的产物。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不用太灵敏的嗅觉也能从变化中闻到“紧”的气息。相形2009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英国《金融时报》称,目前中国**所讨论的信贷规模范围可能介于7万亿至8万亿元之间;摩根斯坦利报告则认为,2011年中国**可能不再公布信贷规模,这暗示“信贷规模”四个字或将退出江湖,改为“内部尺度”。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10万亿元的天量贷款将难以再现。
保卫钱包狙击通胀
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CPI上涨成了必然的趋势。
为什么要为过去两年的货币超发画上休止符?货币超发对普通人的生活到底做过什么?
“如今潮人都玩苹果四代(iphone),我却在纠结四袋苹果。”爱吃苹果的小赵最近有些牢骚,“去年超市里的苹果一般是三四块钱一斤,今年个头比去年还小的苹果都要六块多钱了。” 这成为2009年以来涨价风潮中的真实一幕。今年11月,CPI同比涨幅更达到5.1%,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
“尽管这种政策(货币宽松)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比如,2009年以来,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最后这个过高的物价水平传导到农产品时,国内CPI上涨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民生,也在积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易宪容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对此持同样观点。他认为,2009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和2010年近18.75%的信贷增长计划,在后续的时间内对物价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必然产生推动作用。
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撰文指出,1995年以来,中国形成了出口导向、被动超发货币的经济模式,通胀经济是被动超发货币的恶果。今天中国广义货币超过6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6到1.8倍,广义货币与GDP之比全球最高。
不仅如此,输入型通胀正成为压向中国经济的另一座大山。所谓输入性通胀,即由于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持续性上涨引起的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如石油。分析人士认为,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流入进行短期套利,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感到威胁。
“极端天气”不会出现
目前中央**对衰退的担忧仍然大于对过热的担忧,信贷不会全面收紧。
货币政策“维稳”之下,2011年信贷会否全面收紧?
专家预言,信贷一旦全面收紧,人们生活将出现连串反应。
以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发展商惯常开发楼盘的“滚雪球”模式是,凭借手中项目向银行申请开发性贷款,由此以小博大,将整个楼房项目“滚动”起来。一旦银行惜贷,房地产发展商首当其冲将受到影响,部分发展商将因为现金流断裂面临风险。而一旦银行惜贷,部分老百姓买楼时从银行贷款,也可能面临更高门槛。
随着货币政策向“稳健”转身,这种“极端情况”会否出现?
“尽管人们大多从中央经济会议中读出‘收缩’的信号,但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一方面要防止经济过热,另一方面衰退的威胁仍然存在。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央**对衰退的担忧仍然大于对过热的担忧”。广东省政策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洋分析指出。
汪一洋分析认为,2008年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前后半年实行的是完全相反的宏观经济政策。上半年防通胀,下半年防衰退,明年也有可能面对同样的格局。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国内经济发展也有不确定性,明年中央**的经济政策并没有“说死”,而是通过“审慎灵活”四个字,给明年的经济调控方向留下了一定的调整空间。
可以说,相比2010年,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尤为明显。政策层正面临艰难的博弈。
四大民间命题考验“维稳”
楼市、股市、物价、利率四大关键领域明年将呈现何种走向?专家作出不同预判
“心弦被消息的小风吹动着,风再大一点点都会断裂”……随着货币政策“维稳”基调确定,与之相关联的明年经济形势蛛丝马迹的变动都正牵动投资者的神经。在今年未能遏制涨势的楼价会否明年继续上行?今年一路上扬,创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诸多新词的农产品等生活资料价格会否继续飙升?各方专家基于中央政策对货币的“维稳”基调,作出不同的预判。
楼市:上涨仍有动力
背景: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是“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而2011 年变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责任”。再加上稳健的货币政策或会加大地产商的贷款难度,经济转型将改变由地产拉动GDP发展的增长模式,以及房产税开征风声甚嚣尘上,种种迹象都显示,地产市场享受的政策优势正在减少。
专家点评:
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来缓解住房困难人群的困境,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数量对比太悬殊,保障房上市不会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冲击。单是香港一个小小的地方,公屋政策推行了七八十年才勉强解决了50%的困难人口的住房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要想达到香港目前的程度所需时间或会更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
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并没有出台。财税分配制度一天不改革,地方**土地财政的状况不改变,房价仍将继续上涨。中国**要投入建公屋,势必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这一压力或会进一步加剧地方**“土地财政”的状况,进一步推高商品房房价。
——广东省政策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洋
股市:上半年或冲高
背景:今年1月至12月10日,无论从IPO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沪深股市均超过全球其他股市。但截至12月17日,A股全年跌幅达11.70%。放眼全球主要股指,截至12月9日,美股道琼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为10.18%,英国股市和中国香港恒生指数分别上涨8.65%和3.64%,德国股市涨幅甚至达到了17.78%,法国股市和日本股市也只是微跌。继2008年之后,在全球主要股市中,A股的表现再次垫底。
专家点评: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继续保持合理适度的投资力度,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对“十二五”规划中符合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将有更多的政策扶持,包括减、免税收,加大财政投入等举措,这些举措最终反映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将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市场估值较低,总体的市盈率在25倍左右,企业的效益持续增长,更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向证券市场。
明年指数预测为2800点至3400点的区间运行,也许稳健的货币政策、温和的通胀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使股指看高4000点的可能性存在。
——第一创业证券广州营业部首席分析师邝海钜
CPI:通胀在继续
背景:今年下半年以来,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有关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飞升。中央经济会议将抑制通货膨胀列入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否真正意味这一轮看似无休止的涨价已经走到尽头?
专家点评:
推动这一轮通胀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表面来看,受天气影响的蔬菜价格将在下一个收获季节获得回落,但诸多不稳定因素仍然使人们担心未来通胀还有可能继续上升。农产品涨价与其自身的劳动力密集程度的强弱存在着非常强的联系。综合判断,明年二季度的通货膨胀会超过5%,明年全年CPI在4%或者更高一些的水平。
利率:加或不加仍是悬念
背景:11月CPI涨幅创新高引发了加息预期。就在市场预期央行将启动利率工具时,央行却仍然选择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收缩流动性。因而,加息成为了眼下央行最具悬念的动作之一。
专家点评:
加息工具与其他工具一样,存在两难选择。多数央行的政策工具,都存在两难,想使得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是很困难的。
——央行行长周小川
加息刻不容缓,**应尽快大幅度加息。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
要谨慎加息。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和成本的推动,而不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传统通胀形成的机制,因此有一定的短期性。只要农产品价格能控制住,CPI就能够回落。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来源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