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荣老板叹卖书不及放租 月收95万 「等于我卖9.5万本书」
(明报)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18:15
【明报专讯】步出旺角 地铁 站赶往女人街波鞋街,经过「汉荣书局」啡底白字招牌 ,香港人近日都要停步多望几眼,皆因这间有近40年历史、莘莘学子每年暑假必到的教科书入货大本营,即将搬到油麻地变身大众化书店。汉荣3700方呎现舖宣布出租后,日前有人最高出价月租95万元,汉荣第二代掌舵人石汉基得悉后百感交集:「我卖一本百多元的教科书,顶多赚10元。95万元,就等于我每月卖九万五千本书。点卖啊?」自从汉荣宣布出租通菜街现舖后,街坊都跑来告诉石汉基:「我口地好唔舍得啊。」有客人带着孙儿来缅怀三代人的苦读岁月,令年届花甲的石汉基瞬间跌入回忆大海,想起年少随父亲、已故汉荣创办人石景宜60年代摆街档的苦日子。60年代街档起家石汉基没读大学,20岁夜校毕业便随父亲在旺角奶路臣街的街边回收 旧书,档口旁就是德仁书院。学生将读得泛黄残旧的教科书、参考书送来,石汉基就即时打开,用擦胶擦啊擦,或用漂白水洗去墨水迹,唯有顽强的原子笔令他束手无策。他出力洗去读书人挑灯夜读的印记,只为书本能清白落在另一文人手上,让他成功攀登状元阶梯。1960年代买得起全新教科书的人少之又少,学生只能揭开旧书踏着前人足迹,二手书是历代香港人奋发向上的证据。石汉基终日埋首替教科书整容无暇理会黄金屋,直认「我只钟意睇公仔书。」在街边的日子,他和父亲都等待——在寒风中等候读书人送来珍宝,再待夏天学子上门抢购,等了几年终等到第一桶金。二手书炒卖见商机 旺角开舖「当年旧书有价,上地理课必用的世界地图,由4.8元炒至20元。」二手书炒卖现象令石景宜意识到社会渐趋富裕,全新教科书势必成主流,1970年告别旧书摊斥资开舖,「汉荣书局」正式成立,「汉荣,因为我们三兄弟的名字,都有个『汉』字;舖头旁边的大厦叫国荣,便取其『荣』字。」40年来,石汉基三兄弟和父母都居于国荣、每天起床就踢着拖鞋落汉荣,替家长和学生哥们寻觅天书。石汉基记得,第一代全新教科书,中学生购买后就用5年,「数学分3册﹕算术、几何、代数,每册10多元由中一用到中五。那个年代,食碗鱼蛋粉只3毫。」会考状元来汉荣买书可获半价优惠。「我爸爸为让穷学生买到平价书,特别从印度 引入英、美出版社授权的重印版,卖价只是正价的八分之一。」石汉基仍记得,来自印度的教科书那发霉发臭的纸张,大学教授高材生却视它如瑰宝。「以前的教科书,全部都是文字黑白印刷 ,怎会像现在的七彩多相多图又有光盘?」石说,昔日香港人对教科书珍而重之视为成功的门匙,「如今一代得到教科书易如反掌,反而不觉得有何矜贵。」借地产狂潮威力 租金补贴业务由20岁到60岁,石汉基的人生不停穿梭于汉荣和国荣,忙完一天就遵照父亲的训示:「每晚一家人定要围埋食餐饭,之后要陪阿妈打完四圈麻将才能休息。」他每天执书、食饭、打麻将忙了40年,至父亲2007年离世,石汉基意识到时代巨轮早已驶到汉荣门外,随时将老父心血辗碎。「出生率下跌、学生上补习班不买参考书、上网查生字不用字典,这样下去,我便守业失败。」石汉基说,其父临终前千叮万嘱不能转行卖舖,三兄弟面对困局唯一出路,便是借助地产狂潮的威力,将现舖出租以租金补贴核心教科书业务,「无计,香港地就系咁。」曾经,汉荣的成功印证文人成就。如今,汉荣身处浓雾之中前路未明,文气敌不过地产挂帅:「今年我们斥资6000万元购入油麻地新舖,面积大现舖1倍,日后不会只卖教科书,什么书都卖。」陪伴石汉基长大的书捲味漂白水味,早被大时代冲走得一干二净,只剩下才子佳人回忆的馀韵。明报记者 卢曼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