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13 2
2010-12-20
随着持续的流动性回笼,如果作为中国目前市场流动性状况风向标和调剂池的大行行为出现了变化,比如突然停止融出甚至开始融入,那么,全市场的流动性就会骤然抽紧,那时,受影响更大的将是中小银行。  赵庆明:理论上,普调准备金率对所有银行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如果不考虑对部分银行采取了差别准备金率,连续3次上调对所有银行在冻结流动性的幅度上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部分中小银行,感觉到流动性特别紧张,主要是因为他们存贷比非常高,可以变现的流动性较强的证券类资产太少,所以在临到上缴准备金时,它就感觉流动性特别紧张。
  刘煜辉:把那么高比例的银行多余的钱圈在一个低息资产的池子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是1.62%),当然对银行盈利有很直接的影响,而且它的信贷扩张能力也被直接限制,要想放贷,就得找更多的存款资源,成本也会抬上去。可以具体测算一下,看看成本会提高多少。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事情,以银行为主的资产部门为改革支付一些成本是天经地义的。毕竟过往都是中国的家庭为它们的高速增长在做补贴,全部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占了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四大行前三季度利润接近4000亿人民币,它们有能力支付改革的成本,承担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职能。
  如果存款准备金监管标准大小银行一样,没有差异,当然小银行受到的银行更大一些,从中国金融未来结构的健康发展计,我建议,大小银行监管标准要有所差异,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指标高一些是有道理的,它们也应该承担更多的宏观成本。
  杨涛:就主要的国有控股银行来看,其流动性相对比较充裕,经过发行可转债、配股再融资之后,资本充足率又有所提高,存贷比大都在监管标准之内,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其影响有限。对于存贷比相对较低的中小银行来说,在明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持续上调的情况下,将来必然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当然也不排除货币当局明年更多是针对大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寻找加息命题的答案
  上海证券报:12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市场普遍预计央行将加息,但显然央行对加息工具的使用相对比较慎重,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明年是否将进入加息的通道,央行是否会继续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方式?加息对银行和实体经济将带来何种影响?
  赵庆明:我认为在12月央行没有加息的主要原因还是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或者担忧。尽管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物价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更重要的是未来全球经济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仍有可能继续处于低迷状态,而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大都出现下行,在这种背景下,加息对我国经济增长将明显不利。还有一点无法忽视,在当前全球流动性极其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很强烈的情况下,如果中外正利差进一步扩大,外汇资金的大量流入反而会不利于当局控制流动性。因此,无法确定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加息通道。当前看,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明年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也减少了我国近期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已经采取过一次非对称加息,考虑到加息会加大借款主体的利息负担,银行不良率可能因此会增加,故假使央行会加息,非对称加息(尤其是缩小利差)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鲁政委:央行对加息的慎重,可能主要出于两方面的顾虑。第一个方面是中外利差拉大会加剧热钱流入压力;第二个方面是担心资金成本提升给企业造成一定压力。而仔细审视,上述两个方面的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
  对于第一个方面,首先是事实不支持这样的判断。今年4-9月份,中美政策利率的利差是稳定的,但外汇占款显示,4-6月份之间热钱是流出的,而7-9月份之间热钱是流入的。前后政策利差稳定却热钱流向迥异,主要原因是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同时10月份加息之后,11月份外汇占款也没有继续上升,反倒有所回落,关键是11月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明显慢于10月份。由此可见,是升值预期而非政策利差,才是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
  进一步讲,即便利差有影响,也与政策利差相关性不强。因为之所以称之为“热钱”,就是对收益嗅觉极其敏感、行动极为迅捷的资本,它们显然不会将钱傻傻地“存”在银行拿点国家规定的“政策利率”,而至少也会投资到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甚至股市、房市、PE等领域。即便央行不调高利率,持续的流动性回笼如果显效的话,市场利率也会走高,热钱一样会流入。此时,继续控制住政策利率不调整,只会令中国金融定价和资源配置系统变得更加紊乱,甚至可能给金融机构未来造成潜在的巨大亏损风险。现在出现的预期央行会多用准备金率尽量少用利率预期下的长债疯抢态势,如果此种态势延续,未来巨大浮亏的风险就会积聚。
  对于第二个方面,在当前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已超过50%的情况下,小幅加息是能够承受的。更为重要的是,加息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增强经济活力。因为融资渠道多的大企业,面对贷款利率的上调,就会更多选择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融资方式,从而改变此前低利率下对信贷额度的过度挤占,这些挪出的信贷额度就可更多用来支持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这些企业活力的持续增强,才能真正夯实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
  刘煜辉:抑制通胀,价格工具的效果是数量工具所无法替代的。启动价格工具的效果,则需要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关键在于要使得被调控者相信调控者的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意图和决心,然后做出相应行为的自觉调整,从而使得经济指标达到政策目标。否则,价格工具的效果将难以显现。
  所以市场相不相信很重要,如果**犹豫的时间太长,全局性紧缩政策的掣肘实在太多,还要更多顾忌资产部门利益(银行、地产、地方**),加息的成本会很高。
  为显示刺破泡沫、经济主动减速的决心,中国应该明年上半年物价数据很高时,最好连续50个基点的加息,这样市场相信以后自觉调整,后期加息的成本就要减轻很多。
  至于中国加息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是个习惯性的误区。各类“想当然”的研究者不断地重复着这根本没有得到实证的结论,最后大家都相信它是真的。而恰恰这是一个伪命题。
 真实经济的逻辑是这样的:人民币内在升值压力来自于经济超速增长,进来的钱是博资产价差的,而非息差,如果国内坚定减速和抑制资产泡沫,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会减少,升值压力会减轻。市场投资者也是这样理解的。
  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口增速与(外汇占款增量-贸易顺差-FDI)呈现强的正相关,进口增速通常被认为对应与国内需求(投资品)的增减,过往几年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内内需被抑制(进口减速)时,跨境资本流向将出现逆转,钱开始减少进入国内,甚至流出境外。这是市场投资者的选择。与内在经济的逻辑相一致。
  我再次说明,中国国内紧缩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结论是荒谬的。
  杨涛:之所以对加息工具慎重使用,我认为一是因为与发达经济体的利差不断扩大,导致热钱流入风险增加。二是由于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紧缩作用有限。三是考虑到加息无法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而明年一季度往往有明显的银行信贷扩张冲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更易未雨绸缪。四是在存在利率双轨制的情况下,市场实际利率早已上升了,央行提高“管制利率”的最终作用有限。
  综合各方面因素看,明年可能会多次加息,但加息次数和幅度将非常有限,非对称加息仍是很可能运用的方式。对于银行来说,历史上的加息通常无法使其“难受”,而且经常成为调控的“受益者”;对于实体经济来说,加息则有明显的“双刃剑”效果,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和消费者的资金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能够稳定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抑制总需求。
来源于上海证券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20 11:13:53
谢楼主分享,加息应该明年也应该 看外围的情况,中国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非常强,只要外围不出现高通货膨胀或加息,国内是很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0 11:29:50
我宣布,今晚上加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