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人现为非经济类专业的博士生,对经济学满怀热情,故近来将一些个人浅见发到本校学友会的bbs上。奈何本校论坛人气有限,转发本处,无惧献丑,但望和各位版友交流,如蒙高手指点,不胜感激。
人民币贬值这个话题看上去有些弱智,因为不识字的大妈通过菜市场的菜价也能得出最近“钱不值钱”了的结论。如果我说早在2年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又肯定有吹牛之嫌。一些类似的话题,在我看来实在是很有趣,又和我们的生活切实相关,所以姑且把我的想法在这里写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知其然背后的所以然。
由于人民币的币值受国际国内两大环境的影响,为叙述简便,在下把两方面的因素分开说。驱动国内市场人民币币值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1房地产泡沫和2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其解决与否取决于底层民众的承受能力和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水准,此话题涉及层面更深远更敏感,肉食者谋之,在本文中尽量不展开叙述。直接决定人民币币值必走贬值路线的,还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中国的住房商品化肇始于九十年代末的房改,那个年代地方**对房地产操作的层次停留在搞开发区吸引项目资金,向国家要政策要投资这样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时人们的头脑里还有这样的常识——实业生产从根本上创造财富,看不出只能住人的又没啥高科技含量的不能动的房子怎么能产出更多的钱.当时实业投资环境尚处于良好阶段,很多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在那个期间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那时刚刚结束福利分房制度,城里人不管大小基本有自己的住房,外来人口的主体为贫穷的农民工,没有能力消费,而“白领”那个时候还是新兴词汇,市场需求确实不大。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房价甚至可以说是偏低的(由于地皮有政策,人工便宜,地产业还是利润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化的房价在向其本身价值回归,慢慢涨了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银行个人购房贷款政策的放开,房价的增长开始提速,2008年左右开始实体经济发展遇挫,之后却如郎咸平预测的那样,房价进一步发烧,稍微下挫一下,之后报复性上涨。
那么,如此高的房价正常不正常?有人说正常有人说不正常。说不正常的大多是凭自己的感觉,简单的说就是“贵,买不起”;说正常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中国人多地少,全国的人都往几个大城市跑”,比如“丈母娘刚需”,所以贵也应该,买不起也正常。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房价是高的,而且泡沫很大。论坛里的各位大多在日本,不妨拿东京的房价做个类比。日本同样也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东京作为日本的超级大城市是这个国家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至少光从数字上来说,上海的房价已经超过东京,而日本的住房是包括土地所有权且我相信房屋质量更在中国之上。大家再看看东京住宅建筑的容积率,称得上高层的寥寥,还有众多的3层以内的户建。相似的供求条件,更高含金量的产品,价格却更低一些,更重要的是东京人的收入水平是上海人的数倍。这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郎咸平给出了中国房地产业发烧的病因,但是对于病灶本身的病理,没有具体的阐述,关于这方面的介绍网上零零散散已有很多,在此我仅就我的理解作以简单说明。在我看来什么“丈母娘刚需”“国际热钱”都是扯淡,一个个为结婚忙得焦头烂额的刚毕业小青年能有多大的能力掀起这么大的资本风浪呢,国际热钱都狡猾得很,在一个外汇管理严格政策随意性强的国度投资一个自己不能掌控的价格高估了的商品,他们才不会做呢,一旦有了风吹草动,跑都跑不掉。真正的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动力是:**,房地产商和炒房团。
**方面低价拆迁,高价出售地皮,这一简单的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就能换来无数直接的财政收入,土地出售之后的开发又能带动GDP的增长。从土地拍卖贷款施工验收各个环节都会有或明或暗的收入,所以这一层面不必多说。房价越高,土地就越抢手,土地出让金就可以定得越高,GDP也越高,他们是乐见其成的。
房地产商的操作手法呢?买地皮和房地产开发资质这一块,市场化的竞争是不够充分不够透明的。尤其是在早期,有了关系就能搞到土地,搞到土地就可以和银行贷款盖房子。打个比方,贷款1个亿,可能只用5000万盖房子,然后把房子标价2个亿出售。这样操作的好处就是,无论怎样他们都是赚钱的,稳赚不赔——卖出去就赚取暴利,卖不出去就把高标价的房子扔给银行,不必再负更多的责任。因为早期的房地产开发的圈子不大,至今也不透明(拒绝透露房地产开发成本),所以在圈子内达成这样的价格默契或者攀比,并不难。
再说说,下一个级别的炒房团。温州炒房团的鼎鼎大名,早就如雷贯耳。但是,很多人认为他们只是先入手在房价低时买入,等房价高的时候卖出赢利。这样才能赚几个钱呢,又有房价暴跌的危险,可能还不如去全世界做皮鞋呢。温州人不会这么简单。还是打个比方,他们可以这么操作,保证小本万利:兄弟二人A与B,分别拿20万元人民币,银行按揭贷款,买下标价100万的房子,过一段时间,两人分别以200万的售价,通过银行抵押贷款,把自己的房卖给对方,这样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分别以20万的资本投入,赚了100万的差价。他们不在乎房价究竟有没有泡沫,涨了可以继续卖,跌了就把房子扔给银行,反正钱已经落袋为安。
除以上三者以外,买房自住以及等待房产升值的人,都是小鱼小虾,搭上了顺风车的算是幸运,成了房奴的,算是倒霉蛋。很多人会强调三者的操纵只是在房地产业发展的早期,现在已经规范化,操作空间不大,而且自己身边更多的人确实是老老实实买房,甚至有很多全款买房的人,即认为即便以前存在人为操纵,到现阶段也只占很少的比例,现阶段的房价应该是市场的正常反应,而不是三者的操纵。这里我要指出,任何一场巨大的泡沫,都是由早期的庄家推动,到后期市场散户资金全面跟进,达到高潮,最后资金链断裂,破灭掉的。股市已经给出了类似的例子,那些庄家的操作虽然是早期行为,但是却成了后期市场火爆的导火索,你不能说因为后期全民跟进炒股了,股市就比当初只有少数庄家做局的时候更健康,股市的火爆就不是当初庄家炒作的结果。只不过相对于股市,房地产泡沫的周期更长牵扯的层次更深罢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跟进的散户,银行按揭仍然占了非常巨大的比例。
话题转回来,从以上三者可以看出:1 真正推动房价的巨鳄,玩儿的都是银行的钱,赚了的钱归自己,风险留给银行;2 只要房价在不断攀升,这个游戏就可以很好的继续。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这样的游戏是否能继续下去。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无论从哲学的完美性还是从物理生物的模型延伸,都可以得出“一个不平衡的系统不可能长期的维持下去”的结论。任何一个系统,如果不修正,都会有其固有的周期,关于这一理论我会另外开一帖详细讲述。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这个泡沫会如何结束。原则上来说,无外乎1破灭2稀释,或者两者的结合。
过去十多年间房地产泡沫的积累,虽然技术上是由于多方力量的操作,但根本上来说是实体经济产生的财富在支撑,有了这些财富不断向房地产领域的转移,才能不断地推高房价。实体经济赚的钱通过税收的形式交给国家,国家补贴国有银行,从实体经济中赚钱的企业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又把钱贷给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企业用自己赚来的钱加上银行的贷款不断的投入到房地产开发相关领域,普通的工薪层从实体经济赚到的工资用来做首付和每月的银行还款。这些是支撑房地产不断膨胀的根本动力。只要实体经济在不断发展,房地产的泡沫有可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随着经济总量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当初即便花了大头的钱支付了巨款,在明天看来也许无所谓。一个月赚六千的白领,在他的工资涨到五万的时候,不太会为当初花高价买的房子感到懊丧。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泡沫稀释方式。
然而,房地产的泡沫增长过为迅速,超过GDP增长,超过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更远远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已经由于房地产等因素的侵占挤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发展艰难,利润率低于炒房,而企业贷款由于受国家对房地产控制的牵连利率不断走高,工薪阶层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压力大消费能力受限压缩了国内的市场。这些原因都决定了实体经济不可能再继续长久的支撑房地产泡沫。即便考虑到我国的特有制度因素,人为的强制继续推高房价,那么也意味着要进一步从民间加强财税的征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压缩工薪阶层的日常消费,进一步恶化经济环境,甚至可能演变成政治危机。
前面已经说了,因为人为炒作的因素,房地产的售价大大超出其本身的成本(否则地产商不会那么强烈的拒绝公开成本),且绝大部分的购房者都抱着房价会不断上涨,甚至预计着自己的收入会不断提高而购买超出其偿还能力的住房,从这些特征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信贷是标准的次级信贷。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从道理上来讲,中国的次贷危机比美国的还要严重:美国的**只是采取宽松的金融政策,而中国**则参与到房地产的炒作之中直接推动;美国的银行是私有的,放出次贷只不过是因为贪婪,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而中国的银行则是国有的,当权者发放贷款时很有可能只从个人的收益考虑而损害银行的利益;美国的房价与中国大城市的水平相当,人均收入却高很多。
正因如此,所以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不太可能像美国一样在短期内得到控制和解决(美国也仅仅是通过**的援助,暂时阻止了泡沫的突然破灭,而整个社会对泡沫的消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的私有银行可以破产,而中国的国有银行破产则意味着**经济和信用的破产;美国**可以出面救市为银行提供信用担保,而中国**早就在给银行注资,一旦银行出了问题,**信用也就不管用了。倘若任泡沫破灭,则会是一场从房地产波及整个金融业进而扩散到所有行业危及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大危机。对谁都没有好处,大家一起悲剧。在可控的范围内,中国**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的房价不会跌。
这里所说的中国房价,是指价格的数字。一百万买的房子,跌到80万甚至更低,是很多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对绝大多数人不利的,所以**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面对长期以来积累的不可持续的巨大泡沫,**必须采取行动。那么可行的办法就是超发货币,人民币贬值,CPI上涨,让房价的不合理的部分相对于经济总量越来越小,超发的货币还可以补给国有银行冲抵不良信贷。这样,如果政策执行顺利,房价的增长应该低于CPI的增长,甚至运气好的话可以低于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如此,**可以在有效稀释房地产泡沫的同时,又能让广大的房奴不放弃还贷,进而解决这十多年来的房地产泡沫。
然而,由于制度和决策的原因,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存在诸多变数。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