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最早是作为哲学的分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色诺芬(Xenophon),Aristotle,Plato等人均有相关论述。当时,经济学研究和分析个体决策(主要是农庄主种植决策)过程,分析有关人的思维与行为。可以说是最早的决策理论研究。后来, Adam Smith则进一步将与个体决策有关的行为上升为社群行为,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决策系统,在群体层面表现为资源配置与交易,即劳动分工与专业化。至此,经济学奠定了在研究个体决策与配置资源中的主流地位。可以说,经济学最早是作为研究人的学科。可是,随着后来的发展,经济学逐渐沦为以一整套抽象假设为前提、强调数理模型与实证检验的“黑板经济学”(诺奖得主R.Coase语:“现在的经济学纯粹是建立在空虚的假设基础上,缺乏现实导向,脱离客观事实,这是典型的“黑板经济学”。)例如,我们可以简单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经典的供给需要的“剪刀叉”图形。这个是大家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随处可见的图形,它表明经济双方在供给需求调配下的均衡状况。可是,这个图形究竟在说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均衡时什么样子的吗?怎么达到这个点的?现实中,我们真的观察到这个均衡点了吗,像一个甜点的大小,还是一杯水?或许,当我们正在积极的建设“经济学的帝国大厦”时,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其最根本的奠基是否真的很牢固。而现在,由V. Smith和Kahneman等人发起的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开始尝试采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好比我们需要种植庄稼,如果懂得多点关于植物学和土壤的知识,我们便能收获更多的果实。而对于整个经济学体系,实验经济学真是我们说迫切需要的知识,它从更加根本也更加革命性的层面回答了个体决策的生物学基础和神经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