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标准,道德限制了人的言行范畴及其性质,道德是人的素质之一。人在道德中的自我体验是社会认同的内化,人在道德中获得自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人在这一价值和意义中使自己有了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道德的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道德成为对于人的强制的理性,道德就是人在社会存在中的最大的负担,内在的愧疚,深深的自责,永远的伤痛,道德就在起到对于人的过渡的限制,对于人格的过渡剥夺,对于平等的过渡抑制,对于自由的过渡排除。
文化的核心如果全部归结于道德化,这一方面说明文化完全面向人自己的存在范围,而对外在的存在无暇顾及,这也说明道德化把人本身的意义更进一步狭隘化,这样,道德就是文化的绝对主宰,同时,道德就成为人的最重的背负。道德的过渡弥漫使人感到无形的愧疚,如同不可饶恕的犯罪,甚至超越法律的权威。一般人在道德的谴责的暗示下,就会走向自杀,自残,自虐,自卑自贱的内心世界。文化变成全部是仁义道德的内容,人的全部使命就是使自己完全道德化,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赎罪之路。孩子对于父母,个人对于施舍者,学生对于师长,。。。。总之是受到他人的帮助的报恩,这个历程是无限的道德。“忘恩负义”,“小人”是道德化的背景下的死刑断语。没有人不害怕这两个词的巨大的内在的打击,有的人甚至一蹶不振,从此走向真正的小人,继续忘恩负义。
所以对于人的道德谴责尽量少用,这是人性的最脆弱的,最敏感的神经,多少人,就是英雄,圣人都无法承受道德的谴责的打击。甚至一个民族也会在道德的谴责中黯然失色,一个伟人也会坐立不安。道德化的文化使人把道德作为全部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在死的时候还在害怕道德的谴责,这样,法律反而淡出人的精神视野。人们不怕法律,却怕道德谴责的现象就是道德化的现象。
道德是无限的,没有人完成过道德的任务,因为道德不是按照法律的条款去制定。道德化在受恩一方是无度的吸取别人的乳汁,在施舍一方是以血供养,这是两方面的不公平。道德化使孩子不知道感激父母,貌似道德的极端化反而产生不道德的现象。道德的弥漫性,即其本身不像法律一样规定一切的量的限度,这是道德轻而易举地过渡到不道德,这种不道德还在披着道德的外衣,继续其不道德的发展。
所以道德的量化是科学的道德,道德接近于法律就是---不道德也违法,违法也不道德。但是许多不道德没有违法,许多违法却没有受到道德谴责。这样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标准使人的价值观模糊。道德与法律的协调性,就是不道德也是违法,违法也是不道德,道德的量化接近于法律的条款,法律条款是具体的不道德。道德是几千年贯穿的历史沿革,法律具有时代性,所以,道德化就是,一个现代化的人受到几千年前的道德的限制,这就是说,道德的传统势力是无限巨大的,任何人都会在几千年的道德权力下感到脆弱难当。道德化的文化使人在存在的空间全部让位于道德,可以看到,道德本身的不道德,就是道德自己的内在的超范围的弥漫,这样道德的科学性就降低了。如同法律本身也是受法律的限制的,上帝也是受自己定的契约的限制的,如同制定法律者也是法律限制的对象。同样,道德本身的道德是什么呢?
道德本身的道德,就是道德首先以对象,人的生命存在,尊严存在,价值存在,安全存在,幸福存在为出发点。道德维护了生命,尊严,价值,安全,幸福,这就是道德的道德。如果摧残了生命,毁灭了价值,取消了人应有的幸福,安全,这就是道德的不道德。道德如山,背负是无望的,移动的艰难的,但是攀登也是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