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442 11
2010-12-21
中国的房地产业如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神话了。其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其令人咋舌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于其令人瞠目的泡沫吹而不破,更在于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抗调控”能力:无论**采用何种调控手段,最终都适得其反。
在下八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至今工作、独立生活近三十年,完整亲历了中国房地产业从起步到暴富的全过程。回首这个过程,深感所谓营销,所谓培育市场,所谓引导消费,所谓创造需求,这些在经济学中最平常、让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厌烦的概念、术语和方法、理念,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中被应用得如此出神入化而又生生不息。
一、房改
房改之前,城市人口中,除了原住民,住房都由单位分配。当然会紧张,会争,会有不公平,等等。但对于过去和未来,人们都有明确的体会和设想。只要等待,再等待,总会有自己的房子的,尽管可能很小,很不方便。但买房基本不可能,没有房地产市场。
房改的时候,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这使房地产业兴起和房地产市场形成有了可能。“买自己的房子!”这是多么值得自豪和激动的事情啊。
在房改之前我就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楼里。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火柴盒楼房:条形,中间一条走廊,两边各一排房间,楼中部有盥洗间和男女厕所。结婚时,向后勤处要房子,处长说,没问题,反正原来是两人一间,结婚后还是两人一间,调一下就行了。就这样,我们的单身宿舍楼渐渐地变成了鸳鸯楼。做饭都在走廊,大家一边做饭,一边还可以交流新闻、研究学术、探讨厨艺……吃饭不时“共产”,饭后聚集看电视、聊天。如今想起来,其温馨、热闹,有令人怀念处。但厕所之肮脏、“家”之拥挤杂乱,生活之局促不便,也令人难以忘怀。最具冷幽默色彩的故事是“悉听尊便”:楼上夜里起床往痰盂里撒尿,被楼下听了个一清二楚。第二天起,“悉听尊便”这个成语在那个楼里就有了全新的含义。
房改时我家分到的是一套全新的两室一厅,建筑面积54㎡,需要一万出头。两人的全部积蓄都拿出来,还差几千。于是在先兆流产的情况下,挤长途去向比较富裕的女同学借钱。女同学接住我后先发了一通火:“医生没说你应该卧床静养?×××(孩子爸,也是她的大学同学)死了?!让你来跑!你要是出了事,他就是杀人犯!走,先上医院。”那时年轻,为房子而激动,其他的也就没有多想。后来想起来,也幸亏儿子实在是长得结实啊。
毫无疑问,人们关于“家”的所有美好想像,都通过“房子”这个具体的事物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二、商品房
房改的房子,多是旧的;即使是新建的,也往往限于单位的各种现实因素,或者面积,或者设计,或者位置,等等,不能尽如人意。商品房可以突破单位房的所有限制,随心所欲地挑。而比房改房贵了不少的房价,恰恰可以彰显人的身份价值,于是,房改之外,商品房热乎起来。
对于那些没有单位的人来说,商品房更是一条“居者有其屋”的出路。
九十年代初,房改后时间不长,我有一个在师弟在市中心买了商品房。著名的富人区,高层,三室两厅,建筑面积120㎡,房价不详,只知道光装修就花了八万多。某天上班途中,另一位同单位工作的同学颇神秘地叫我,说“俺们去看××的房子,走,一块去!”我急于上班,没去。后来老同学们在他家聚餐,才看到那惹人艳羡的商品房,难怪装修花那么多钱,真的是富丽堂皇。只是感觉不像家,而且气味太大,熏得体质敏感的我不停地咳嗽,眼睛流泪不止。那时候,装修材料的环保概念还没有出来呢。
商品房在师弟的人生中有标志性意义。从那以后,人人都知道师弟能干,师弟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自信到近乎傲慢。如今,师弟在学校里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三、小康
1982年9月,十二大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成了国人生活的一个新理想、目标或者标准。百度一下关于住房的小康标准,发现1991年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有显著提高。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到了1991年,由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组成的课题组提出的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仔细研究上述标准,不难发现,那时关于住房的小康,其实是追求一种质量的“改善”,而不是面积的扩大。城镇住房成套化,农村建筑结构优化。回想一下,我1991年已经入住那建筑面积54㎡使用面积36㎡的两室一厅,三口之家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小康标准。
无庸置疑的是,“小康”这个词尽管30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用,其实际标准已经无数次地改变过了。所以,在“小康”的旗帜下,“改善”也永不过时。笔者从91年元月入住那建筑面积54㎡的两室一厅,到2003年春入住建筑面积220㎡的复式,在学校的主导下,随波逐流地换了四次房子。四次换房,明面的规律是学校按职称、职务、工龄、年龄等论资排辈,隐性的规律是:刚刚攒了一点钱,就该换房子了。
当然,在校领导的心目中,也许是这样的:咱们又有点钱了,把房子弄大点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年轻人悄悄抱怨说:“我们总是只能住旧房子”,可是毕竟大家的住房都在“改善”,所以学校上下都还是乐呵呵的呢。
那些买商品房的人们的住房“改善”过程,大概跟我们差不多吧?没房子变成有房子,小房子变成大房子,然后别墅……成语有谓“欲壑难填”。欲望的无底洞一旦开启,需求还能有尽头吗?至此,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培育圆满完成。
四、核心家庭
所谓“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这是从西文引进的家庭概念,并迅速被中国人民接纳为一种新的家庭形式――传统上,我国是以大家庭为荣的:聚族而居、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等等,描写的都是传统大家庭的美好。但新时代更讲究个性、独立、自由、私密、代沟……等等。年轻人视父母和大家庭为一种羁绊和负累,渴望享受独立、自由、轻松随意的小家庭生活,所以不再愿意与父母同住;父母怯于婆媳关系难处,也害怕与孩子们同住。自然而然,核心家庭成为潮流,成为主流。
核心家庭意味着至少要多一套房子。打个比方,对于我来说,就是婚前可能我只要买一套像珠江国际公馆那样的单身贵族公寓,有个60平,一室一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有私人的高尔夫球场、马术场、会所等等,过得倍儿滋润;结婚以后呢,我就得买个像摩尔国际中心那样的复式楼才能更好的享受二人世界,再看这价格,纵然它现在“零利息零月供”可以省不少银子,但总价怎么着也上200了,是珠江国际公馆的两倍了;而等我老了,孩子大了成婚了甚至四世同堂了那我估计就又开始觊觎像紫宸山那样的家族大别墅了。
这,就是核心家庭的影响。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核心家庭“概念的引入就轻松地创造了一倍的需求。
五、美国老太太
中国的老百姓其实多数是穷人。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不再有多余的钱用于买房子了。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鼓吹超前消费,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经典故事也就流传开了:说是一位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国老太太说,自己很早就贷款买了房子,虽然到死也没有还清房屋贷款,但一生都住在大房子里,很享受;中国老太太说;自己辛苦了一生攒钱,临死终于买了套大房子,只是自己没福分住,只能留给儿孙了。两相比较,美国老太太多么潇洒、多么善于享受,而中国老太太显得多么苦、多么傻啊,简直是白活了。这则故事迅速改变了许多人的消费观念。在向来讲究“量入为出”过日子的中国,“寅吃卯粮”不再是贬义词,而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态度。
开发商说:没钱买房?不要紧,按揭!
银行说:没钱买房?不要紧,我借给你!
于是业主说:贷款买房!先住上再说。
据统计,目前,国内一线城市房贷的使用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准,购房按揭贷款比重已经达到7成以上。同时,近几年申请房产抵押消费贷款以实现盘活不动产的居民人数也越来越多。“房贷”已经成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消费方式。
房奴当然应运而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21 19:24:31
支持下,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1 20:16:41
罪魁祸首是国御用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1 20:48:57
根本问题在于土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2 08:14:52
根本问题就是都没有说出来的问题。说出来的都能解决,都是枝叶,非主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2 09:48:03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