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们以升职为无限荣耀;
他们精神高度紧张,长时间工作劳累;
他们自由时间少,常常为工作缩短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他们有必要和无必要的加班都是常态;
……
不要以为这是说我们,这是40年前的日本。
在去年的年度调查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经济动物”一词。1964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用这个词赞扬过奋进的日本人。这群“サラリーマン(上班族)”将大部分人生交给了工作,对“快乐”一词迷茫又憧憬。40年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习惯每天衣着整齐遭遇“通勤地狱”。他们每天清早在各种交通工具间涌动,只为一个目标—去上班。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在经历当年日本年轻人经历过的事,我们也成了没有生活只有工作的经济动物。
大部分人在忙工作。1097名公司人,在填写《第一财经周刊》年度调查时,有8.39%还是用“忙”来形容自己在2010年的状态。去年我们得到的此项数据是17.57%—我们到底有多忙?
美国摩立特集团战略咨询顾问崔玉红每天工作13个小时。沃脉德资本分析师顾翠萍很少有9点前可以下班的时候。达能依云高级渠道经理朱元欐的生活更是“一刻都没被浪费”—怀孕期间,她进修了心理学相关课程,休产假时考出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海辉软件高级经理徐剑敏的工作记事本上,会细致标明“和谁开了什么会”、“开会说了什么问题”等条目,未完成、已做完的事,也用不同颜色分类做了记号。他还会永远随身携带一个装有十来种颜色彩笔的笔袋、手机和电脑。
公司人用折腾、事儿多、庸碌、马不停蹄、紧赶慢赶……来形容自己的忙碌。和2009年年底的那批答卷人相比,他们没空调侃。去年的他们还在说:忙得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交替前进、忙里偷闲、忙比闲好……今年差不多只剩下了单调的“忙”。他们今年也不太叫累,比例只有2.83%。
工作是他们离不开的东西。休息一天?那可是个恐怖的想法。在德国《时代》周报2010年2月的一篇报道里,曾经把无休止加班、好像有人追赶的感觉归纳为“工作上瘾”,“我的生活似乎取决于我是否干得足够好。”彼得拉·D,一个在实验室工作的工作狂总结说,她从小就被人们按工作业绩评价。他们的生活逻辑是先工作,然后才有快乐—直至最后只剩下工作。
这是件好事吗?
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开放问卷,公司人可以选择任何能形容他们本年状态的词。使用“充实”、“给力”、“幸福”这类正向词汇的人只有13.86%。大部分人都不够快乐。
甚至还有一个公司人,他看上去就像张灰色的落叶。他的2010年状态是“颓废”。2010年,他得到的是“一个糊口的机会”,因为他错过了“好的工作机会”,而2011年,他的愿望仍然集中在同一角度—“好地方的好工作”。
和他一样混沌迷茫的人仍然有37个,觉得生活平平淡淡的有73人。33人在纠结,19人感到郁闷。有人把它归纳为瓶颈,也有人意识到那已经是个瓶颈到底的试管。
我们的调查对象,有81.59%的人年龄集中在23岁至33岁之间。要么刚产生点独立的念头,要么正在或刚刚经历“三十而立”。他们这一年充满变化。我们细化了变化的 指标,5.93%的受访者使用了中性的“转折”,5.2%在成长,4.38%经历跌宕起伏。
有些人升职速度比杜拉拉还快。易晓皎用两年时间从贝恩咨询公司分析师、百威英博销售总监助理,到中国区价格主管;丁慧琦大专毕业五年不到,先后进修了学士、硕士课程,任职过三家4A广告公司,从客户执行跳到客户副总监。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快”、一座15层高的楼也只用6天就盖完的社会里,我们被推着往前走。小学老师那句“裹足不前就是退步!”的厉喝,在今天还继续实用。徐剑敏在微软工作时,身边都是年轻聪明又拼命的同事,他生怕每天一松懈下来就跟不上。快,要更快;忙,我要更忙。
于是有了各种方法去更快更忙,这在问卷中被称为实现梦想的途径。在401个以“努力”为主题的回答中,用“努力工作”一笔带过的有50人。还有人在写完“努力”之后,又添加了一行字:悲哀的是从我初中起就这样给每年订计划了。
“努力”是回答占比最高的选项,但其实我们不缺努力。两年了,“忙”都是这项调查中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中提及率最高的词。
美国长盛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纽约州执业律师李丹几乎一直都被压力“推着走”。面对一个五天内必须完成的案子,这姑娘先工作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7点多直接登机飞去另一个城市继续工作。连续三天没有正常进食,结果出现了食物中毒的迹象。高烧中,还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等所有的事情都结束,她的烧居然退了。
这种忙碌其实就是努力。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15.31%的人说工作是他们2010年得到的最想要的东西。很多公司在这一年走出经济危机,这的确给了公司人更多希望。获得新工作、事业得到发展、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153个人收获了爱情。他们的创造力好像突然爆发,愿意用“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奋斗一年才被认可的感情”、“像地球上如罡气般的细菌一样的爱,密密麻麻”这些语句来形容它。
5.56%的受访公司人实现的梦想和孩子有关。4.01%的人买了房子。还有4.1%的人今年对愿望这东西没什么想法。
工作,恋爱,房子,孩子。和去年相比,这些主题词还没有变。在日本,即使“多数就是正确”已经是一个争议话题,那些曾经摇滚过朋克过的叛逆男女青年,进入公司后立即是规矩的正装形象。我们的四个主题词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关键词,有人选择在30岁左右的年纪全部匆匆划过。
没变的事情还有很多。
房价问题—我们已经讨论了一年,没人能搞清楚到底该不该买房。有人揣着钱包看房三年,房价未跌,钞票贬值。
蚁族依然生机勃勃。以上海为例,房租也一直往上窜。房产公司21世纪不动产跟踪监测上海16个典型板块的标杆楼盘租金时发现,14个楼盘的租金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增幅集中在5%至30%之间。作为生活成本的重头项目,房租成本上升,让公司人生活更不轻松。
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5.1%,这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突破5%,在经济学上意味着步入严重通货膨胀。公司人在办公室周围吃顿便宜的饱饭都能成个问题。物价上涨之下,淘宝日益活跃。
父母在变老。80后成家之后,面临家族抚养压力。“因为我要赚钱养家!”这也是丁慧琦对自己工作狂状态的解释。世界上拥有最佳抚养比率的国家不是美国,是印度,根据《经济学人》的预测,这个优势至少还会延续一整代人。
结婚有房定律。即使号称男女平等,男人的生存压力更大。《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这项历时一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
我们和去年一样卡在三十而立的坎上,对即将到来的10年、20年、30年担忧不已。只是,我们有换过角度思考这些看上去让人纠结得要死的事儿么?
有两个全程英文答卷的公司人,看上去晃晃悠悠不算认真,但是他们还算有趣。
第一个—2010年,Pressure。你得到了什么?Travel。你错过了什么?Baby。2011年,你想要什么?Baby。怎么得到它?XXOO。
第二个—2010年,Good。你得到了什么?Ummm, let me think。2011年,你想要什么?Happy。那你该怎么做?Take it easy。她还潇洒地拒绝了199元优惠订阅,她说,Tkx。
说得真不错,take it easy。轻松点,成家立业,本来就是所有人要花一生经历的事情,没人逼你吹完30岁的蜡烛之后,背着三十而立的枷锁在一年内全部做完。
如果要说新生代偶像,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 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算是一个。这个26岁的天才,正在撼动Google的商业帝国。如果那本关于他的书和关于他的电影说的是事实,Facebook发展史,除了正向的青春荷尔蒙和创业激情,也充满性、谎言和背叛。他也同样没有想到很多事,车子房子……那不是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