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发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总结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家计)的行为。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企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以国民收入理
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现实中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一套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很难具体解决市场的有效均衡问题;也无法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交换与消费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于对现实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向“产业”这一中间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应用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架构及其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可用图1加以说明。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它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少量进入市场同其它部门交换外,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t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逐渐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从产业属性来看,它们有的分属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有的则仍属于第一次产业(农业),我们统称为“农业关联产业”(这种“关联”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门类。又如,农机具的修理和保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的生产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都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再如,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业务都相继发展为庞大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也同农业分离,独立化为许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