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蒯 辙先生(笔名蒯 辙元)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也显露出理论研究的才能。他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邀请,出任该院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并在笔者主编的《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粹》著作担任编委。该书共三卷,成为科学研究最实用的参考书,专家们称其为“精品巨著”。该书编委都是享有很高声誉的学者,蒯 辙当时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学者选入编委,可见他被大家看好。近年来,蒯 辙矢志不渝,勇往开拓,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在经济学等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一批优秀著作,受到大家好评。近日,笔者收到他赠送的新作《中国大转型》(香港商报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所研讨的是有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蒯 辙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沿,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应对与解决转型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为广大读者尤其经济工作者、管理者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一)
笔者读了《中国大转型》一书后,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启发,蒯 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概念出发,即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出发,全面审视我国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简称: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即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个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每一个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毛泽东:《矛盾论》)蒯 辙对经济转型必然促进社会转型的精辟论述,无疑是有道理的。
2010年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制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时期待的必然要求。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为此,蒯 辙在论述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刻不容缓的同时,也揭示了党的建设、社会建设、民生问题、体制改革、制度改革等深层次的一些重要问题。这是作者对我国经济转型全面认识的思维方式。正如蒯 辙认为的,只有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才能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有利于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经济工作者、管理者应从中得到理解,经济转型既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经济范畴,也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利益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职能等方面的社会范畴。
蒯 辙认为经济转型的主体力量是人,因而经济转型决定于人的思想理论高度及其素质。多年来,有些经济工作者、管理者对在推进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往往史料不及,正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联系观念不够明确,对百姓的现实利益需求缺乏兼顾。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经济工作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往往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的片面或错误。比如,房地产一直成为各级**管理的难题,在于它姓经济,各级地方**都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依赖于房地产的经济属性,**更应强调房地产的民生属性,处理好**与市场、企业的关系,统筹兼顾,切实地把调控房价、建设保障性住房等作为**的重要责任,推动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从《中国大转型》一书的启示来看,经济转型首先是人的思维转型,我们要努力提升思想理论素质,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在《中国大转型》一书中蒯 辙提出,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已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决策及其宏伟目标,十几年过去了,尽管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近年来,中央对这些问题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据预测分析,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显然,蒯 辙的提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伟大变革,我们的经济工作者、管理者应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理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唤起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告戒世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有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就可以转危为安。明代一位思想家早做了点拨:“萌于不必忧之地,尔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明一方孝儒《指喻》)其意是讲,隐患往往是萌生并隐藏于被人们忽视的地方,这正是“君子”应该深深担忧和畏惧的。作为经济工作者、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应当具有预见风险、发现隐患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是危机管理。重视危机管理将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力地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危机管理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一大保障。这是《中国大转型》一书的又一个启示。
实践告诉我们,运用事物相互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推进经济转型,将使我们减少工作失误,甚至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工作者、管理者应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得到升华。这些启示是蒯 辙撰著《中国大转型》的重要贡献。蒯 辙认为:经济学家应当胸怀百姓,心系民生,想着国家,做一个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有道德的经济学家。这些肺腑之言正是蒯 辙科学研究的执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