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63 0
2010-12-30



经济人”假设是指人会理性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它一直是经济学的根基所在,虽然长期以来饱受批评,但是由于这一假设抓住了人性最本质的特征,所以至今屹立不倒。不过并不是只有经济学对人性进行了探索,心理学更是一门专门研究人性的学问,而且它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对人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拓展对“经济人”假设的认识。



首先,心理学并不象经济学那样对“经济人”的理性推崇备至,它们认为理性本身以及它在人们行为决策中的影响程度还尚待研究。比如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发现人们在对原因的分析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基本归因错误的一个范例就是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或他人的责任。比如“我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的能力”;“我败下阵来是因为有人做了手脚”。这说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事物的分析故意产生偏差,自利的人不一定就是理性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发现人普遍地容易高估自己,因为这样做对自己的心理最有利,但这显然不符合“经济人”的理性原则。不过人性的这一特点的确是存在的,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具有广泛的解释力。比如为什么明知会有潜在风险,还是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投机,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不会是泡沫破灭时最后一个接到棒子的人。其实这点斯密在《国富论》第十章中早就提到过:“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总是过于自负”……“而大多数人,对损失的机会,作了过低的评价”。只不过后人为了把经济学尽可能的打扮成一门“科学”,通过数学化的单一假设高估了人的理性。



其次,心理学从来不认为个人是独立存在的,这点和“经济人”假设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仅对自身的利益进行孤立分析大不相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家在进行,他们一般都认为社会情境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有时良好的行为规范会被情境的力量彻底地击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从众,即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影响人们从众的原因有两个: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信息性影响是指人们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例如不知道如何使用餐具时,会观察其他人以做出适当的选择;规范性影响是指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和支持,为此可能会做出明显错误的选择以于其他人保持一致,否则就会体会到群体的强制力量,感受到痛苦的3R:嘲笑(ridicule)、再教育(reeducation)和排斥(rejection)。这两种影响都可能导致非理性的选择,比如群体成员可能会极力将个人的观念表达得比群体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最后导致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这说明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会受到别人关注时,和自己单独决策会发生区别。比如时下流行的“芙蓉姐姐”、“凤姐”之类的人物,都是希望借助出位的言行以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性中所具有的这种“社会人”特性,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人群之中,而不是孤岛中的鲁滨逊,是会相互产生影响的,这是“经济人”的假设所欠缺的。



再次,既然人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会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就会出现利他的行为。心理学已经证明利他主义——一种为他人做出牺牲的动机,在人性中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经济学竭力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心理学已有诸多的解释。其中基于进化的观点表明,人们对家庭成员做出利他行为是为了保存基因库;对陌生人的利他行为,可能部分地依赖于利他行为的互惠性这种与生俱来的期望,即互惠性利他主义。除此之外,利他行为的原因还有集体主义——一种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比如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帮助性行为来改善外部的环境;还有规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比如有些人做亲社会行为是因为遵循宗教或习俗的原则。这些行为我们都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受个人物质利益的驱使,至少人们还有追求一种内部回报的需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需求。这说明仅追求物质的“经济人”并不是解释人们行为的唯一原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值得我们探寻。



最后,心理学注意到了“经济人”赖以存在的基础——个人主义文化,只占全世界人口中的少数,全球大约有70%的人口受到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文化主要存在于西方国家,把自我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全部技能,包括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组织和赋予意义,而不是依靠他人。与西方文化注重个体自身的体验不同,还有很多地区的文化更注重环境、关系和整体对个人的作用,比如我国以及印度、日本、中东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形式多样的集体主义文化。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经济人”的假设恰恰是基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分析问题,这也是整个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而受集体主义文化熏陶的人们有时需要把自我看作是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会从集体效用最大化出发做出决策。所以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虽然有人认为应该把它称为现代经济学,没有必要再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但是它在文化基础上是否具有普世性还是值得怀疑。



当然,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远不止这些,仅仅管理心理学中对人性的假设就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四种之多,可见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远比经济学单纯的“经济人”假设更为丰富和实际。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严重简化的“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的数学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使得经济学失去了多样化发展的可能,降低了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所以经济学在向其它学科渗透的同时,也不妨从心理学中吸取营养,引入对复杂人性的分析,把经济学从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堆积的科学殿堂中解放出来,回归现实中的寻常人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