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论坛上关于GDP的讨论激烈,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云里雾里,深感有必要做一个小科普。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NP是国民生产总值,GNI国民总收入, 1993年以后GNP改叫GNI,这个GNI是在GDP统计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也就是把国外要素的净收入算进去了,所以主要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收入的,就是GDP。
我们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主要统计的经济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工资这个东西是不考虑的,估计就是统计,也不会公开。真正开始统计GDP,是1985年以后的事了。
所谓GDP,就是指一个国家常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如果你想从这个定义,去理解GDP,那么一定会让你一脑袋浆糊!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学家根本就不关心这个东西。经济学家真正关心的东西,它叫价值。我们很多人,像自己理解价值一样,去理解这个东西,是不对的。价值,要远远比GDP更复杂,两者的范围也大不相同。
GDP这个概念,诞生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遇到了世界经济危机,政府就想知道老百姓手里到底有多少钱,后来美国要考虑战争,又想知道政府到底能有多少钱打仗,所以他们开始统计这个国民收入。这个课题,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跑到凯恩斯手里了,那个时候凯恩斯正在研究宏观经济,他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要分成两个部分,投资和消费。你消费不足,经济就不增长,所以国家要替你消费。
到了1940年,在凯恩斯的带领下,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方式建立了起来,GDP=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后来人们又把净出口考虑了进去,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GDP = C + I + G +(X-M)。政府购买其实就是政府消费,所以这个GDP就分为三个部分:投资、消费、出口。我们今天常说,经济增长要靠三驾马车,就是指这个三驾马车。
凯恩斯的这个算法,在我们今天的GDP统计中,被称为支出法,但是这个算法,现实中不怎么好用。现实中,世界各国真正进行GDP的统计,要靠收入法,或者生产法。这两种方法,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细化的方向不同。具体来说,就是统计各行各业的增加值。在简单经济模型里,没有政府,没有国际贸易,甚至于也没有折旧。这个时候,收入法统计GDP,其实就两个内容:GDP=工资+利润。每个行业,或者说每家企业,都把自己的这两个指标统计出来,最终一汇总就好了。
我们很多人说,GDP的定义告诉我们,GDP必须是最终品,中间品绝对不能进入GDP。其实啊,这个最终品,和我们日常经济学理解的那个价值中的最终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中,是否是最终品,要看你是第一部类,还是第二部类。第一部类,属于生产资料,包括它生产的设备,是不能进入最终品的;能进入最终品的,只有第二部类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资料。
GDP的这个最终品,一定是包含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即使设备等固定资产是不能拿来直接消费的!这个所谓的最终品,其实是只剔除了一些中间生产环节,比如说原材料,能源,半成品等等,而固定资产是绝对不能剔除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GDP定义就是这样的。GDP,既然包含了投资和消费两项,那么属于投资的固定资产当然是GDP的一部分。
那么有人说了,你这个GDP不真实,存在重复计算!设备的价值已经计算过了,到了最终消费品那里,它依然会把对设备投资的补偿计算到我们的产品中去,这样岂不是重复计算?
说的对,GDP的这种算法确实是存在重复计算,但是这种重复计算,在乎你只承认最终产品的价值。现实中,一个国家要计算的价值,不单单是消费的本身,还包含我们制造这种消费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大量的资源几乎全部提供给了重工业,目的就是强化我们自己的工业基础。只有重工业优先发展,才能为轻工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工业基础。所以,在这个时候,你用最终的轻工业产品,去衡量我们国家的真正实力,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好了,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用支出法,一定要用收入法或者生产法计算GDP呢?不仅仅是因为收入法,容易收集数据,更主要的是因为支出法它不准确!为什么呢?
支出法计算GDP,要分别统计投资和消费。要统计准确,我们需要把投资和消费掰开,但是投资和消费能掰开吗?它是绝对不可能的!在中国,第三产业的商业用房,对于投资者来说,即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这种重复计算,和前面说的固定资产身上的重复价值计算,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定义要求的,后者是计算误差!所以最准确的算法,就是只计算增加值,也就是收入法计算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