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0-10-22 08:43:56
那么有人说了,你这个GDP不真实,存在重复计算!设备的价值已经计算过了,到了最终消费品那里,它依然会把对设备投资的补偿计算到我们的产品中去,这样岂不是重复计算?
说的对,GDP的这种算法确实是存在重复计算,但是这种重复计算,在乎你只承认最终产品的价值。
-----------------------------------------------------------------------------------
不存在重复计算的。
以支出法来讲,固定资产和终端消费品的产出核算,均是是单独分开的,不存在相互渗透或掺杂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8:55:21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1 14:36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就没有GDP的概念。
既然你懒到连百度一下都不愿意,我就替你代劳了吧

【MBA中国网讯】有没有一刻,你会好奇:众所周知的GDP是如何诞生的?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大萧条,政府迫切想知道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可是,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要了解当前人们的薪资水平。1933年库兹涅茨便着手搜集国民经济核算信息。这就是GDP的前身。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战火越焼越近,欧美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与德国发生冲突是迟早的事。他们急于弄清楚政府有多少资金能够投入到战争中。然而,库兹涅茨并不赞成将政府支出纳入GDP。于是,这一项工作,落到了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身上。

那么,凯恩斯是怎样在GDP 公式中纳入G 的呢?

首先来了解下面这本书。正是它让凯恩斯登上了世界经济与政治地图。众所周知,达尔文以《物种起源》著称,同样,凯恩斯的成名巨作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 年,这本书轰动了出版界。如今,它仍然在售,而且要比普通的经济学课本更值得一读。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但凡经济危机时期,全世界读者都会求助于这本书。它是支持增加公共支出的第一手资料。

大萧条时期,凯恩斯对另外一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即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找到工作,以及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凯恩斯提出的方案在当时来说比较激进,他称其为“需求”,意思是如果私营企业在大萧条时期不能创设工作岗位,那么政府就应该插手,投资于大项目,比如道路、桥梁、建筑物,甚至城镇。这些项目反过来能够提供一些持续一段时间的工作机会,从而帮助人们重新就业,并获得新技能。这种观点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刺激方案,也是总统罗斯福新政的理论框架,被再次用于应对近期的银行与金融危机。2008 年之后,欧美很多国家政府开始在以下项目上投入巨资,包括道路、堤坝以及桥梁。

但是,凯恩斯主义刺激方案在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之后也一直有人抗议,尤其是右翼执政分子。库兹涅茨指出,这是因为政府本身不具有经济生产力,而是把收入用于支出,这些收入大部分来自国民的税收。按照凯恩斯提出的方案,政府支出较大很容易超出国家的实际财政能力。而且,在凯恩斯时期,借助大规模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另外一个例子恰好是阿道夫• 希特勒,显然这个例子不能效仿。

另一种观点认为,创设工作机会的最重要因素是“供给”。“供给”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企业需要依靠制造并销售产品来维持生计,那么工作自然而然会出现。政府不要认为可以帮扶企业,不要插手其中,而是应该让企业自行提供商品与服务。这样就会引发需求,从而创造就业机会与消费者支出,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关这种观点的极端解读认为,政府绝不能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投入资金,也不能对企业设置壁垒,更不应该制定新规则或尝试新法规。只要政府一插手,就会出现经济衰退和萧条。即便它们这样做很合理,也会引发灾难性后果。因此,政府绝对不能参与企业的事务,最好消失。

通常认为,“供应会创造需求”是由18 世纪法国的商人、经济学家让• 巴普蒂斯特• 萨伊提出的。事实上,经济学家经常误称其为萨伊定律。我之所以说“误称”,是因为上述看法并不属于科学意义上的定律。科学和经济学同样也需要论证。但是科学理念只有得到检验或验证表明准确无疑,才能上升到法律地位——也就是说基本上消除与其相关的争论意见。

举个例子,踢足球时,很少有人会争论球的运动轨迹,因为根据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它会按照经理论与实验证实的轨迹运行。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在使用“定律”这个词时,通常指的是某种理论或假说,是有待证实的观点,不同的人对这个观点的认识不同。萨伊定律便属于这种情况。

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崛起便是运用萨伊定律的现代实例。这两家公司都发明生产了大量成功产品。由于这些产品之前并不存在,因此可以说是谷歌与苹果的产品供应创造了需求,而这种需求反过来又给全世界带来了上百万新的就业机会。萨伊定律的支持者声称,政府在实现这些就业机会方面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萨伊定律的批评人士则持有相反观点,比如经济学家马里亚纳•马祖卡托。他们认为创造就业机会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举个例子,要不是有因特网和万维网,这些科技巨头就不可能有业务。而因特网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科学家发明的;万维网也基本上完全是由欧洲各国政府通过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资助完成的。

经济大萧条出现之前,凯恩斯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萨伊定律。但是,就业水平开始骤减时,凯恩斯做成了很多科学家认为很困难的一件事,即面对不断变化的状况,他开始改变思维方式,考虑以下问题。失业状况恶化是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人愿意购买吗?他问道。还是说因为人们太贫穷,买不起商店里的商品,才导致失业现象呢?这种需求的缺乏是不是意味着所有行业都开始空闲,从而导致上千人失业呢?

在此期间,凯恩斯得出结论,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对萨伊定律的看法了。

他认为,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问题并不是出在供应上,而是因为缺乏有效需求。有了有效需求,客户就能够买东西了。当然,这并非抽象意义上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刺激需求的一种方法便是让政府花钱创造就业机会。他让所有人信服,消费意愿有群科学实验来解释自己的需求与消费理念。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缺乏消费意愿会导致经济停滞。在1933 年的一次讲座上,他通过设想鸡群科学实验来解释自己的需求与消费理念。

他让观众假设,科学家能够把母鸡大脑中控制吃东西的部位移除掉。那么,母鸡表面上看似完全正常,但是如果在它面前放一堆小麦,它会无动于衷。母鸡完全丧失了食欲,因此最终会饿死。凯恩斯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大萧条之后,世界经济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他说,供应并不短缺,因为企业有能力满足社会的任何需求,不管是小麦还是糠。让消费者要命的是,他们无法消费现有的小麦。小麦就在眼前,但是他们却吃不上。这和有时候用来解释饥荒的观点类似。饥饿并不是由缺乏食物导致的,而是因为现有食物无法到达最需要它的人那里。

凯恩斯在《通论》的第18 章中,详细介绍了他对经济萧条时期公共支出的有关看法。他认为,不能因为经济萧条时期具备购买力的人数减少,而任由企业自生自灭。他将支出划分为两部分:家庭支出与企业支出,其中家庭支出他称之为消费,企业支出为投资。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如果消费增加了,即如果更多人具备了商品与服务的购买力,那么企业就会支出更多,如果企业在商品、服务、经营场所以及机器方面支出更多,就会增加投入。综合考虑,消费增加与投资增加会共同增加国民收入。

据其传记作者称,凯恩斯刻意没有以数理形式表达他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总结他的观点:

经济产出= 消费(C)+ 投资(I)

但是,有两点一定要记住:首先,凯恩斯并没有用表格或公式来表达观点。其次,虽然他的那本书为政府增加支出提供了原理,但是当时他并没有在经济衡量方法中囊括公共支出,而是后来才将其涵盖了进去。

1939 年,阿道夫• 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对德国宣战了。凯恩斯的观点也指向了战争经费问题。在他之前,年轻的美国经济学家也曾提出过这一问题。

“自由社区组织战争并非易事。我们并不习惯于聆听专家或预言家的意见。” 凯恩斯在伦敦《泰晤士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这样说。“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够随机应变,但是,虚心接受未经检验的想法也很有必要。”他说其中一条“未经证实的观点”便是计算英国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问题一样,要想搞清楚战争经费问题,这属于基础。凯恩斯和参议员小罗伯特• 拉弗莱特一样,不相信这类信息不容易找到。“进行这方面评估的资料非常匮乏。”他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有国家政府都变得很不科学、蒙昧主义,认为搜集基本事实纯属浪费金钱。”

在缺乏官方预算的情况下,凯恩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剑桥同事、统计学家科林• 克拉克的工作成果。克拉克对搜集国民收入数据非常感兴趣。他是英国唯一一位能和库兹涅茨媲美这方面成就的人,只不过他不像库兹涅茨一样拥有官方授权。“ 迄今为止,所有人都会引用科林•克拉克先生自主做出的杰出成就。”凯恩斯这样写道,“然而,在缺乏只有政府才能搜集到的资料的情况下,他往往只能作大胆猜想。”

克拉克和库兹涅茨一样,主要对搜集私人收入数据感兴趣。同样,他的国民收入方案中也不包含政府角色。凯恩斯认为,如果找不到政府支出方面的数据,就没必要研究战争经费。不过,他至少需要这方面数据来计算政府的预期税收,从而有助于更新克拉克的表格。

凯恩斯计算得出,1939 年3 月31 日,英国经济总量为48.5 亿英镑。他将该总额划分为三部分:

“公共消费”:37.1 亿英镑;“私营资本设备”:29000 万英镑;“政府服务支出”:85000 万英镑。

他将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文章改写成了一本书,名为《为战争埋单》,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政府与公众了解英国战争经费的性质。然而,这本书第14 页的一张表格中隐藏着GDP 公式的最终变量——G,代表政府支出。根据他的计算得出,英国的政府支出为85000万英镑。

1940 年,即西蒙• 库兹涅茨将国民收入预算递交给美国参议院6年后,凯恩斯在表格中写下了当今被采用的GDP 公式依据:

GDP = C + I + G

本文转载自东方出版社 《GDP简史》,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06:20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8:43
那么有人说了,你这个GDP不真实,存在重复计算!设备的价值已经计算过了,到了最终消费品那里,它依然会把对 ...
萨繆尔森都承认GDP存在重复计算,计入折旧就如同既算了小麦又算了面包。这是原文《经济学》18版376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08:11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8:43
那么有人说了,你这个GDP不真实,存在重复计算!设备的价值已经计算过了,到了最终消费品那里,它依然会把对 ...
支出法的GDP包含折旧,但是折旧不是肯定的支出。这你已经说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13:42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0-21 15:37
GDP不存在重复计算,因为它是增加值之和。所有产业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如果您认为折旧是重复计算,干脆您 ...
折旧全称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人家损耗了,当然要付出劳动,既然你付出了劳动,当然要有增加值,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固定资产这个东西,肯定是重复计算的,定义就是要求它重复计算,所以以GDP是否存在重复计算,做为判断GDP统计是否准确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简单理解一下,GPD=工资+利润+税收+折旧,这个是生产法吧?我们认为这几个环节都是算增加值的,但是你知道不知道,这个算法本身就是重复计算的!因为利润,是你从一个企业身上看到的,这个企业把利润花了,必然成为其他企业的工资,也就说,如果这个社会,我们把每个人的工资都统计出来,这个时候,GDP已经出来了!你根本不需要再去统计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14:14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06
萨繆尔森都承认GDP存在重复计算,计入折旧就如同既算了小麦又算了面包。这是原文《经济学》18版376页。
问你个问题。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你认为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在内?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14:53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10-22 08:55
既然你懒到连百度一下都不愿意,我就替你代劳了吧

【MBA中国网讯】有没有一刻,你会好奇:众所周知的G ...
据其传记作者称,凯恩斯刻意没有以数理形式表达他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总结他的观点:

经济产出= 消费(C)+ 投资(I)
——————————————————————————————
这是萨繆尔森的公式,不是凯恩斯的公式。

凯恩斯的公式是,收入=消费+净投资。产值=再投资+净投资+消费。

萨繆尔森的公式是,经济产出=消费+折旧+净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15:14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08
支出法的GDP包含折旧,但是折旧不是肯定的支出。这你已经说过了。
我跟你说过好几遍了,你老是把支出法和收入法的两种核算思路混杂在一起来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0:14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06
萨繆尔森都承认GDP存在重复计算,计入折旧就如同既算了小麦又算了面包。这是原文《经济学》18版376页。
把我刚才问你的那个问题,你自己琢磨清楚。

问题就是: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0:38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9:15
我跟你说过好几遍了,你老是把支出法和收入法的两种核算思路混杂在一起来用。
gdp的投资里就包含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1:21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20
gdp的投资里就包含折旧。
你先答一下这个问题: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2:24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9:14
问你个问题。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你认为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在内?
现在问题是GDP是否有重复计算,萨繆尔森自己都承认有重复计算,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没有重复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4:17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20
gdp的投资里就包含折旧。
我马上要做事了,比较忙。

关于我问你的那个问题,【企业对自己商品的了报价,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
你搞清楚这个问题,估计是否重复核算的问题,你并不多就能明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5:17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22
现在问题是GDP是否有重复计算,萨繆尔森自己都承认有重复计算,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没有重复计算?
你去把下面的这个问题搞清楚。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6:06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9:21
你先答一下这个问题:
企业对自己的商品报价,是否包含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
现在问题是GDP是否有重复计算,萨繆尔森自己都承认有重复计算,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没有重复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6:10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0-21 18:42
没看明白吗?折旧为0,增加值不变,这意味折旧多少与增加值无关。根本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没看明白吗?折旧为0,增加值不变,这意味折旧多少与增加值无关。根本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
你的逻辑是自学的吧?
无论折旧是多少,你都不扣,当然增加值不会变啊!
同理,如果某种原材料成本你不扣,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这种原材料价值几何,增加值也都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29:00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10-22 09:13
折旧全称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人家损耗了,当然要付出劳动,既然你付出了劳动,当然要有增加值,这个 ...
越说越离正确越远,总而言之,您对GDP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34:50
clm0600 发表于 2020-10-22 09:26
没看明白吗?折旧为0,增加值不变,这意味折旧多少与增加值无关。根本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 ...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值不变,变化的是营业盈余。
例如:总产出100万元,中间投入50万元。劳动者报酬20万元,生产税净额10万元,固定资产折旧10万元,营业盈余10万元。
增加值=100-50=20+10+10(折旧)+10(营业盈余)=50万元。
现折旧为0元,增加值=100-50=20+10+0(折旧)+20(营业盈余)=50万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36:12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1 20:37
税务局没有从折旧中抽取所得税,就证明税务局不认可折旧是收入。
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所谓折旧,全称是对固定资产投入的补偿,手段就是计提,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然后等到设备报废的时候做更新,也就是说,折旧就是你买新设备,因为我们国家实行增值税(价外税),你买的设备是很便宜的(价内不含税),但是你买的时候,要给国家上一个增值税,过去是17%,这个样子,你买的设备就很贵了,然后你今后再卖东西的时候,我们国家依然要按照你卖的东西的价值的17%上税,这个样子,你实际上就是上了两次税,因为你已经把设备购买的投入算到你的产品中去了,中间环节越多,重复上税的幅度越大,不管你具体所得的多少。国家也不管你具体的折旧是多少,只要你买了设备,不管你是不是折旧,都要给国家上税。为了避免重复上税,国家有个增值税抵扣政策。那么我们过去,你买设备的钱是不能抵扣的,后来我们国家推行增值税改型,你买设备的钱,可以抵扣了。无论是否能够抵扣,折旧也是劳动人民的劳动付出,当然是增加值,或者说折旧当然是GDP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39:50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10-22 09:36
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所谓折旧,全称是对固定资产投入的补偿,手段就是计提,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扣除一部 ...
你说的是增值税,不是所得税。

所谓所得就是收入的意思。

没有任何国家对折旧征收所得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09:57:14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8:26
现实中,世界各国真正进行GDP的统计,要靠收入法,或者生产法。
--------------------------------------- ...
1993年,联合国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采纳了美国的GDP计算法。 GDP=劳动者报酬总额+折旧费+雇用的资本价格利息股息地租+还本的积累+ZF财税收入。以上是我们网络上能查到的信息,所以你说这个美国等世界各国是用支出法计算GDP,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有依据,请指出具体的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0:05:24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0-22 09:34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
改变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值不变 ...
你算的没错啊。但这不能证明没有重复计算啊!

我定义增加值=总产出,你说有没有重复计算?——有吧?
这次你也把中间投入的价值定为零,你会发现,增加值也不变,还是等于总产出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0:12:05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06
萨繆尔森都承认GDP存在重复计算,计入折旧就如同既算了小麦又算了面包。这是原文《经济学》18版376页。
能否截图出来?好好打这帮傻子的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0:32:52
zsl0815 发表于 2020-10-22 08:43
那么有人说了,你这个GDP不真实,存在重复计算!设备的价值已经计算过了,到了最终消费品那里,它依然会把对 ...
这个固定资产和最终消费品分开计算的方式,是凯恩斯提出来的,这个方式本身就是告诉我们,GDP要重复计算。我们用拖拉机种地,粮食产量100吨,当年的GDP就是100吨粮食。我们不用拖拉机种地,粮食产量也是100吨,当年的GDP是不是还是100吨?当然了,你说这个村子当年还生产了1台拖拉机,这个也是要计算在GDP中,可以!但是这个时候的GDP,它并不是最终的消费品,因为拖拉机不是最终消费品,只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能力。GDP这个东西,首要的是定义,也就是对于什么东西是最终消费品的定义。当年库兹涅茨不同意把ZF支出算成GDP,凯恩斯非得说这个ZF支出也要算成GDP,为什么呢?难道库兹涅茨是傻子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凯恩斯对ZF支出的意义有着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ZF支出,其实就是投资的一种另类形式,凯恩斯认为既然投资的东西是固定资产,要进入GDP,那么ZF支出就是另外一种固定资产,所以它也要进入GDP。其实ZF支出也是重复计算的,ZF投资的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输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创造的GDP中,已经包含了ZF投资所产生的效益,你再把ZF开支算成GDP是不是也是重复计算?确实是重复计算,但是凯恩斯就是认为这个重复计算是必要的,它能把ZF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衡量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1:32:19
zhuxiang 发表于 2020-10-22 09:26
现在问题是GDP是否有重复计算,萨繆尔森自己都承认有重复计算,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没有重复计算?
首先,老萨的原始观点,你应该截图出来,而不是你自己单方的文字表述。
否则,就会有换乱编排、或者断章取义之嫌。

其次,即使退一步讲,你是信老萨这个人自身呢?还是信更加贴合实际生活的道理?

至于,我说为什么没有重复计算,我不问了你一个问题吗?
问题就是:【企业对自己生产的商品的市场报价,有没有包含其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1:35:03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10-22 10:32
这个固定资产和最终消费品分开计算的方式,是凯恩斯提出来的,这个方式本身就是告诉我们,GDP要重复计算 ...
我问了zhuangxiang一个问题,你也可以考虑一下:
企业对自己商品的市场报价,有没有包含固定资产的折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1:51:38
clm0600 发表于 2020-10-22 10:05
你算的没错啊。但这不能证明没有重复计算啊!

我定义增加值=总产出,你说有没有重复计算?——有吧?
...
必须遵守: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的定义,判断增加值中含有固定资产折旧是不是重复计算。

而不是定义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判断增加值中含有固定资产折旧是不是重复计算。
按人家的规定,增加值中含有固定资产折旧,不是重复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1:52:54
叶风尘 发表于 2020-10-21 15:12
重工业是轻工业对称,一个是生产资料,一个是消费资料。一个是中间品,一个是消费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定 ...
轿车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

卡车是中间品,还是消费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1:53:25
只讲产值增长而不讲为此所耗费的成本,为此所新增的债务,简直就是莫大误导。尤其是新增产值竟然小于新增债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2 12:00:25
纠结于轻、重工业之分,感觉楼主越说越糊涂。

轮胎厂的轮胎卖给消费者(作为备用轮胎),就是最终产品。轮胎卖给汽车厂,装配到汽车上,就是中间产品。

大米,卖给消费者煮饭吃了,就是最终产品。拿去做米线、零食就是中间产品。不是什么重工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