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81 2
2010-12-30
      马上就进入新年了,我就以一篇博文做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吧。
   
我住的小区里住着一位捡垃圾的老太太,60多岁也许70岁的样子,穿得很旧甚至还有些脏,身子虽有些瘦矮但应该是没病的人,老太太喜欢跟我打招呼---也许是跟她打招呼的人很少的缘故吧。我每次在路上见到她的时候,她或者在捡垃圾,或者挑着垃圾去卖,或者刚卖完回来。老太太来自农村,跟女儿住,儿子20岁时出车祸死了,在女儿单位搞过几年卫生,现在没有事干了所以就捡垃圾了,据她自己说一天能捡出十几元钱来,一个月也有400多元的收入;她还跟我说,她捡垃圾的时候从来不乱丢东西的。她女儿是博士和大学老师,家境还不错,女儿不让她捡垃圾,老人自己也觉得捡垃圾是“出丑呢”。但是,她为什么还要干这个“丑事”呢?
       我分析的答案是:第一,她老了,没人请她做卫生工作了,觉得自己的收入来源断了,以前搞卫生的时候发现捡垃圾能赚钱所以“失业”后就继续靠这个赚钱,不至于感到空虚和无用;第二,她女儿思想还开通,不嫌弃母亲的脏乱,甚至可能还觉得老人尚能自立也挺好;第三,女儿知道反正谁都不知道垃圾婆婆是谁的妈妈,老太太也知道谁也不认识她的女儿(我的确一次也没见过老人和女儿呆在一起过,也许这是她们母女的默契),不用担心出女儿的“丑”;第四,老太太穷困的一辈子中实难得如此“赚钱的机遇”,所以自己觉得脸皮并不很重要了,况且每天的收获也让人颇有成就感;第五,捡垃圾也有发现的乐趣,一旦捡到值钱一点的东西那是意外的惊喜;第六,捡垃圾可以与同行交流(我就是通过我单位守门的阿姨认识这位婆婆的,她们也常有交流,因为守门的阿姨得空也去捡垃圾的),况且卖垃圾和偶尔被人喊着上门收购垃圾也得与别人打交道,这就让生活中有了呼吸“人气”的时候,这可以消除很大不部分在陌生的异地孤僻地打发日子的冷漠和寂寥;第七,老人没有读过书,看电视不上瘾,打牌没朋友,也没其他嗜好,所以干点事很必要。
      我对老太太“工作”的评价是:捡垃圾是一件很有意义甚至很伟大的事情,因为她的工作正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成分,我今天早晨跟老太太聊天时“表扬”她老人家的工作是“做善事,做好事”,老太太似乎很高兴。我知道,老太太压根就没想过捡垃圾是如此有意义,她的行为也不过是人性的需求的自然推动;不过,当她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价值后还是满高兴---诚然,人类在自利的同时还是很高兴利他的。
      由此,我联想到学者的工作。学者的工作不也是“捡垃圾”么?第一,生产与生活除了会产出物质的垃圾外,也产生信息的垃圾,今天信息的垃圾膨胀得更多更快了,我们的学者很多人就做信息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工作;第二,按“食物链”的思路,世界本无垃圾---因为你的“废物”正是别人的“投入要素”;同样,于你无用的信息正是别人的知识;因此,学者的工作就在于发现人家发现不了的信息价值;第三,循环经济的“6R”原则(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组织、再思考、再制造、再修复”等等)在学者的工作中同样适用:我们学者做学问也要讲究低成本,也要尽可能少地制造污染和垃圾,要寻求第二手资料的再利用,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循环,信息流要再造以便提高效率,腐旧的信息要再修复即化腐朽为神奇---有时候叫文化传承,等等。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的是:捡垃圾的和学者的工作本质一样,只是回收利用的内容不同;捡垃圾的是回收物质的学者,学者是回收信息的保洁员;捡垃圾的和学者的工作驱动力也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快乐和有意义,甚至仅仅为了生存而已。
      预祝我们大家无论捡垃圾还是梳理信息都新年快乐、天天开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30 15:40:57
哈哈,谢谢楼主的祝福,只是我们的“学者”恐怕还不如捡垃圾的老太太~老人家捡出的垃圾尚可回收利用~“学者”们却更多的在制造垃圾,难得造一点有用的东西来~还耐不住寂寞,还同行相轻,还自命清高,还牢骚满腹...有道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学者”们天天制造垃圾还不如学老人家小区里检垃圾~
预祝大家元旦快乐,祝“学者”们来年少造点垃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31 08:27:09
真妙的对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