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市场行情分析
17 0
2020-10-21


  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储蓄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并且在2016年至今中断了下行趋势,因此减缓了居民收入向消费的转化。2018年,中国储蓄占GNI(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高达约45%,较全球均值和中等收入经济体均值分别高出约18和10个百分点。展望未来,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三种“焦虑症”或将强化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加剧上述的转化难度。



  其一,生存型焦虑。当居民对未来长期收入感到担忧时,将为保障自身基本生活而提前储蓄。在全球疫情时代,随着公共卫生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环境气候风险相互激化交叠,这一忧虑得到普遍加强。2020年上半年中国基本控制疫情之后,所谓的“报复性储蓄”比“报复性消费”更早到来,便是这一作用的体现。


  其二,发展型焦虑。当前,中国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升,叠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正在驱动居民需求重心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加速延伸,但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依然不充分、不均衡,因此居民被迫加大储蓄力度以满足未来购买服务所需。


  其三,数字型焦虑。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压力测试”,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快步走在数字化升级的新赛道上,但是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依然缺少对接数字经济所需的设备、技能和渠道,他们在数字时代将遭遇更多的生活不便和交易成本,不得不通过节约消费、增加储蓄加以应对。



  针对上述“焦虑症”,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将是系统性提升居民消费意愿的核心举措之一。根据十九大至今的政策趋势,我们认为,当前至2035年三个方面有望成为本轮升级的重点。


  其一,打破结构性差异。在稳步加大总量性投入的同时,通过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缩小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落差,使其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


  其二,加速融入数字时代。将数字服务的可得性纳入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一方面助力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时代红利;另一方面在弱势群体接入数字化基层治理网络后,其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措施的精准施策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其三,用好金融体系助力。从《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等新措施来看,基于本次“战疫”经验,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升级在突发风险下保障基本金融服务、缓解企业和居民流动性压力、加速实体经济修复的能力,这将与社保体系构成对民生就业的经济金融双保险,降低在全球乱局下居民强化预防性储蓄的必要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