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华东部分省市以及全国的农村居民住房面积绝对量可以看出,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及浙江的一半,离全国水平(33.58平方米/人)也有4.88平方米的差距;从相对量上看,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的19位,这与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各省第3位左右相差甚远。但从珠三角的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2.92平方米,其数据可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0位。而东西两翼和山区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18.94、28.03和31.54平方米,其中西翼和山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家居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居住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1、家庭卫生设施配置状况不佳。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仍然有11.4%的农户家庭没有厕所,14%左右的农户仍然使用旱厕,74.6%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其中,西翼三市的卫生设施配置状况仍然不佳。该地区22.0%的农户还没有厕所,25.4%左右的农户仍然使用旱厕,74.6%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
2、住房生活用水状况有待改进。数据显示,全省生活用水为自来水的比例为64.1%,其他水源的比例为36.9%,使用不安全和不卫生水源的农户占比仍然较大。
由此可见,全省农村居民家居条件不是特别完善,对于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住房建设比较凌乱、缺乏统一合理规划,尚需改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全省农村居民住房基本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楼房,单栋住房质量较高,但是和居住水平相关的布局不太合理。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住房建设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广东属沿海地区,农村地区普遍多山,农村住房一般依托山地地形而建,因缺乏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农村住房建设存在杂乱无章、无序发展的现象。村民建房多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考虑配套的道路、给排水等设施建设,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电线乱拉,管道乱铺,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
第二,住房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农民住房布局不尽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浪费严重,是农村建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建房大多数是自建,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储物等留下隐患。同时,有的农户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合二为一,卧室里存放粮食、杂物,住宅连着旱厕、简易厕所,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现象到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卫生状况和生活质量。
三、促进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的建议
(一)加大合理建房用房的宣传力度。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住房面积在全省中最大,但不乏建房和用房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建房资金,又降低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各地**尤其是农村宅基地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合理建房用房的宣传力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
(二)加快村庄治理和布局规划步伐。
加快村庄治理,特别是农村建房治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农村住房建设。对于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用地比较紧张,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能够满足家庭人员使用的,要避免建设闲置房;对于农村那些人口较多,住房比较紧张的地区,要合理引导住房建设,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加强农村自建住房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农民自行新建住房,要从符合镇、村规划出发,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确保质量达到要求的同时,还要使房屋布局科学合理,户型方便适用,基本功能完善,地域特色突出和外观格调美观协调,要和整个村、小区的规划相一致。
(三)继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住房建设和生活消费理念。在农村住房问题上,应着眼长远,统一规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配套的新型农村。近几年,农村交通条件和农村电网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应加大对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将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重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