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个什么年份?去年我去看世博遇到回国的J,这个挑剔难搞得老帅哥还没定性,我就和他说,你2011年11月11日11点11分坐上111路公交车,在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上海植物园下车,碰到第一个多看你1眼的女生,就是你的那个她了,而且,一共18个1,你还要发的!J说:哥,这太难了,11点11分是搭不准的,111路开车的又不是我爸,再说下来没人看我的话,这一下就少了五个1,变13个1了,标准的“十三点”啊!
乖乖,从“要发”到“十三点”,人生起伏好大的呢!这可能就是2011吧;
每到年关,股市中人都会对来年做一次把诊号脉,为自己的来年做一次规划,所得的结果,也是跌宕起伏,有个很好玩的事情是似乎好像貌似机构每年对来年做的预测和十大金股都有“要发”到“十三点”之嫌,这个出现的概率如此之高,不由得让人唏嘘,其实我觉得,这个本来就是强人所难的事情,按某一个时间单位来划分股市是牵强的,虽然时间实际上是股市最重要的函数,但你年年按一个定式去搞,市场多数不理会的;我个人认为,市场的大趋势,一年或者数年,做一次判断就足够了,剩下来的时间,要紧跟市场的脉动步骤,把每一阶段里表现上乘的好公司,收入囊中,这个,可能是利益最大化利器;而对一个能持续一年或数年的大趋势的判断,需要的素材和佐料,应该不是短期的某几个政策所能涵盖的,那很可能会错判;
在我写此文之前,我首先拜读了不少对未来感到忧虑的文章,总结一下,集中在通胀、货币政策紧缩趋势、经济转型的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应该说也是掷地有声的,是干货,这三棵树直直的竖在我们眼前,撒在我们脸上一片阴霾,如果我们要乐观的话,跳过这几棵树,那满眼绿州的森林在哪里?
1. 通胀
我现在在北美,刚好赶上一年一度的消费盛宴----BOXING WEEK,这个词用得很形象,就是买东西不用BAG,用BOX,大箱大箱往回搬的,商品也确实超便宜,电器,家用,家具林林总总,可以半价再半价,就算在平时,这里的化妆品店里,不管什么GUCCI、雅诗兰黛、CD、香奈儿或者范思哲香水,都没什么高贵范儿,按首字母顺序一字排开在陈列柜里,标签上的数字都是两位数,而且大多数都在20上下的;总的感觉,物价比前几年还便宜了;月末美国主要经济数据都很好,尤其是消费数据的增长创了5年新高,这着实有点矛盾,因为似乎这边有点通缩的意思;但是消费热情却看涨;当然,油价是涨得;相较于美国金融危机后大把的撒钱这个背景,这钱沉淀到哪里去了呢?对此经济学者有一大堆冗长而逻辑并不合辙的解释,我看不懂,我能看懂的是当时这钱确实该撒,如此充沛的流动性没有引发通胀,但是实施以后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同时大大刺激了国民的消费热情,对于美国这样的经济体,消费信心是一个最重量级的经济指标,现在她恢复到了经济危机以前还要好的水平;由于美国的CPI指数里,居住成分占据了42%的权重,而目前住宅市场仍然处于低谷,再恶化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了,因此可以判断美国进一步通缩的空间也是没有的,而年末很多机构都对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较为乐观的估计,奥巴马也明确提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复苏阶段,开始进入到扩张阶段;那么2011对美国来说,就是一个低通胀,较快速增长的阶段,这将是相当乐观的,从经济增长的慢跑到快跑的标志是,美国结束极宽松的货币政策期,甚至也进入加息周期,因此未来几年,美国所主导的外部大环境乐观因素居多,而且一两年后,曾经遭受重创的美国金融类股票,将会是牛股频出的,这是后话了。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又都在闹通胀,但同时也都保持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势头,虽然各国情况大不相同,但是这种共性肯定有他一致的内因,比如,都承受了一定的输入性通胀,这是资源的需求韧性所导致的,也是发展的刚性所致;而在各国的内部,我想,这个共性是在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后果,而这种失衡,是可作为的;
截止到今年,我印象中好像中国在农业上保持了连续7年的增产增收,然而这连续7年里面,和房地产这样的大宗商品相比,农产品又涨价几何?保障了全社会基础供应和利益的农民及其产业链群体,又获益几何?在城市人口这几年不断增长的收入和房地产价格年年攀升的背景下,农产品及其产业链还要做几年的社会最微薄利益群体的垫底?实际上,就CPI而言,这里面,是有一个巨大的潜伏黑洞的,如果我们和美国一样,把CPI 的成分调节到居住成分占比40%,那么各位,从2002年以来,我们的CPI 可能每年都是两位数以上的恶性膨胀啊!!!可是02年以来,我们的社会离增长越来越远了吗?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在下降吗?显然不是,当然,可能幸福指数下来了些,焦虑指数上升了些,但是中国最可怕的恶性大通胀的高危期,其实已经过去了,现在不过是传导效应,因为农产品的基础性如此之大,它有微小变动,整体社会的反应和忍耐指数都会有明显的反应,所以当下是怨声载道,但**那边的声音倒还不怎么急切,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对通胀发出最忧虑声音的时候是哪一年?2008年初吧,家宝眉头紧蹙的样子很传神啊,今年照理“通胀”闹得好厉害的,你看到**急得冒烟过吗?
在玩数字游戏吗?我想也不是的,我曾经也质疑中国在CPI成分指数构成上失衡太过头了,但现在修正一下看法,因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民用房地产业保持了连续30多年的零增长记录,初开放时很多台湾回来的人,在自己的家乡还能找到过去熟悉的街道和建筑,甚至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例外;而今天,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上海人三个月不上街就可能找不到熟悉的路了;因此房地产市场从零到逐渐培育,到全民观念的转变,到增长,到疯狂,是有背景有渊源的,30多年的零啊,今天极端发展到另一面也是可以解释的,饿极了以后吃撑着这是非常好理解的,这个过程中,房地产没有发展成一个常态的相对理性的持续性的消费市场时,记入CPI 成分并占据一定权重可能是会误判经济发展质量的,因为它会带动CPI指标到一个离谱的境地;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被记入肯定是不对的,可以商榷的是成分配比的多少,当然国内CPI的调研和统计工作一直都不怎么透明,但不管怎么玩,总是要有个谱的,我想,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住房相关的消费一定会被记入,并且给与一个相当的权重,而房地产市场这匹野马,一定会被控制住,原因无他,道理简单得很,因为再下去,将不会有一个赢家存世,控制还能保住战果,饿了30年,回补了也30年了,撑坏了肯定出事的;一个大的数字是,年底李克强在宁波发出的信息,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目标,有评论说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因为全国一年竣工的商品房总量也不过 600万套,所以,比起很多口号式的表决心,这个数字,这个计划要来得实在的多,上海在上月底就做出了快速的响应,2011年要拿出1500万平米的保障房,而2010年全年上海的商品房销售总量可能也就是这个数字,这个反应和立即出台的布局细节,不可谓不迅速;
所以,房地产相关因素被计入CPI ,很可能是在一个峰值的情况下,先小权重的被计入,最后随着发展不断修正,未来对整体CPI会起到一个抑制和稳定的作用;至于当下的通胀,以上面的一些阐述为基础,我认为它就是一个传导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主题和大背景是发展,是必然附生的,反应的实质就是农业农民群体需要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一致,那样的成本维持这样的产出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就是要调价,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生产和销售两端获利最小,尤其是生产者,中间流通环节获利太多,这些都在着手解决;本次通胀,核心在基础农产品,有部分的外部因素,但以中国之大,问题主要还在自己,根本就是结构失衡问题,而绝不是产能不足,商品短缺的问题,所以当农业农民这种过分不合理的因素被修正以后,继续通胀的增量元素,就基本被消解了,之后农业农产品将很快结束站在前台吸引眼球的表现机会,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真是很不幸,这个产业就是给社会垫底的,一定是临时演员,所以这里面产生的投资机会,一般不会长的,长了要出事的!
以上是通胀,最长的篇幅给了它,结论是最多明年上半年再起伏一下,基本就可以下线了;而且未来随着房地产走向理性,通胀控制在较好的区间内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