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040 59
2011-01-03
笔者担忧的是,通胀和泡沫条件下,结构性改革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进
刘煜辉 | 文
    2011年上半年是中国央行的艰难时期。
    2011年年初,研究机构的普遍判断是,当年中国物价的形态是中间高两头低,因为2010年翘尾因素在6月、7月达到全年最高2.1%的水平,随后回落,而新涨价因素预期相对平稳,但到后来,8月物价上涨后,就再也下不去了。
    先前作出的预测判断,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收紧货币的力度要保持,并贯穿2010年全年。
    2010年1月到4月,货币当局曾经试图加强从市场回收流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头寸。但是,到5月,随着欧债危机加剧以及对国内经济“二次探底”的过度担忧,整个三季度市场投放的净头寸增加1.9万亿元之巨。货币政策事实上重回“极宽”轨道。
    货币—资产—物价
    目前关于通胀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通胀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
    认为中国通胀是个短期现象的理由是:目前的通胀是个结构性问题,天气、灾害导致农产品[17.61 4.08%]价格上涨,高储蓄下难有长期通胀发生,产能过剩等等。如果这些推断成立的话,结论必然是对于当前物价上涨,央行是爱莫能助的。
    如果认为中国通胀是个长期现象,就需要着重从货币逻辑来解释。这个逻辑是:货币—资产—物价。这不是某一个时点货币超量了,而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就进入了超宽货币时期。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涨起来后,才通过相应的传递渠道向物价的各个领域扩散。这需要时间的累积。
    2003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城市服务性价格和食品。
城市服务性价格上涨很好理解,地价和房地产暴涨直接驱动人工成本上涨,经济学上叫“生存线”。食品跟货币的联系稍微曲折一点,城市人工成本涨,对应的是农业人工的机会成本涨,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属于“大服务”,人工成本上去了,流通成本也上去了。安信证券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与劳动密集型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
    中国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与“刘易斯拐点”逼近相关。但关于“刘易斯拐点”的判定目前理论界是有争议的:到底是按照劳动力供求拐点,还是工资的拐点,还没有形成共识。按照人口结构的变化,学者们计算的拐点时间多在2015年左右。
我们更关心工资上涨的过程。
    从人口结构的拐点引发的工资上涨应该是一个均匀释放的过程,而2006年以来,中国的劳工工资的上涨却像峭壁一样陡峭,令人困惑。中国的劳动力红利的释放完全有条件比日本更均匀、更持续一些,因为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可以使这一过程有足够的纵深,资方可以将工厂迁往内地,或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工,但当下内地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快速上涨,所以,薪酬上涨呈现全局性刚性。
    刘易斯认为,一个国家在拐点之前也会出现工资上涨,主要因为维持生存线的工资水平上涨。所以,我们不得不回望货币的泡沫,某种程度确是泡沫吞噬了中国的劳动力红利。中国可能提早了十年迎来劳工工资的急剧上涨。
    超量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在下降,已经达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倒逼工资上涨。这些关系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趋势性上涨。反过来,工业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地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收货币是作用于资产
    假如我们认同中国通胀长期性的货币逻辑:货币-资产-物价,治理通胀方向其实就变得非常清晰,调控的关键在于逻辑的中间环节:资产。
    收货币并不直接作用于物价,而是针对资产泡沫,资产价格一旦下行,今天碰到难题可能都不再是问题,通胀、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等自然消退。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接受的一个经济结果是经济减速。当前宏观调控的两难,其实还是老问题:我们是要保持高速度,还是要低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3 10:49:48
   澄清三个伪命题
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使得对于它总是出现一些新说法,这些说法往往似是而非。关于中国经济有三个伪命题。

一是输入性通胀。

有些观察者很愿意将中国通胀的责任都推到美国头上,喜欢讲“输入性通胀”。经济学有个概念叫“镜像互补”,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经济,整体是平衡的。如美国失衡,外部就必然得有一个经济体也失衡,并与之弥补,才能长时间运转。美国印钱,必须有外部世界接受,信用规模才可能膨胀。

中国经济加大刺激,不减速,是当前美国经济决策者最乐见的。因为这拓展了美国量化宽松的空间。那种鼓励中国放水冲沙,与美国大打货币战的建议是不可取的。

第二个伪命题是关于汇率绑架利率(加息引致“热钱”)。

“加息引致‘热钱’和升值压力”是个习惯性的认识误区。真实经济的逻辑是这样的。人民币内在升值压力来自于经济超速增长,进来的钱是博泡沫和价差的,而非息差,如果国内坚定减速,抑制资产泡沫,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会减少,升值压力会减轻。市场投资者也是这样理解的。

过往几年的经验数据表明,当国内宏观调控加码,内需被抑制(进口减速)时,跨境资本流向将出现逆转,钱开始减少进入国内,甚至流出境外。这是市场投资者的选择。与内在经济的逻辑相一致。

第三个伪命题是关于经济减速对于就业的冲击。

中国经济减速的冲击和央行紧缩政策的冲击被严重夸大了,经济减速造成就业压力并不构成直接关系。

中国经济要“保八”的理由一直是就业,特别是2000余万农民工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理论上讲,一个经济体实体化越高,抗冲击的弹性越大。中国是一个有强大制造部门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弹性在主要经济体中应该属最高之列。这正说明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为什么在流动性危机的冲击后迅速复苏,而今天的希腊却不能。随着流动性退潮,商品价格的下跌,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是变强的,成本下降对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有利的,对于就业是正向的。而不是被成本逼迫着用机器替代人工和转移工厂,甚至干脆离开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减速的成本是资产部门(银行、地产和地方**)来承担,而不是中国劳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3 13:13:34
前人留下三亿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劳工工资上涨是必然的现象,靠廉价劳力、廉价资源、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3 20:54:31
1# *****iang
不是很同意“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趋势性上涨”这种说法,个人认为这岂不是说务工成本涨,那些不务工而坚持务农的农民就会要求农产品涨价,可是现在农产品涨价农民实际得到的收益很少啊,远远不如务工工资涨得快,农产品涨价农民并非最大收益者,所以感觉这里面的因果推导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4 00:45:37
真实世界 发表于 2011-1-3 13:13
前人留下三亿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劳工工资上涨是必然的现象,靠廉价劳力、廉价资源、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应该再加上货币超发,世界工厂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高速的GDP增速不可能维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4 05:31:19
不涨能行吗,工人们都要穷死了,干全世界最多最苦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