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2338 1
2006-07-20

在求职面试中如何与主试的HR打交道?

作者 半山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永远高于
我想,这文章应该主要是为大学生们写的,但是,参加求职面试,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肯定会有的经历,它也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常常会经历的一种常态情景。一些人能够面试中如愿地过了关,得到他所期待的、能够展现自己才干的那份工作,而另外的许多人在求职面试中失败了,他们甚至可能屡战屡败,于是不免心灰意冷,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HR经理或招聘专员的有眼无珠。这其中,HR的有眼无珠、带有某些偏见,并非不可能;你本来就不适合自己应聘的岗位,因为没有考虑清楚,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应聘一个错误的岗位,也是可能的。然而,你可能容易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一切,只缘于你的应试准备不充分、你的应试的表现很不佳、你根本没不懂该得如何应对主试人员。

参加面试,决非如你所想当然地认为的那样不需要任何“技巧”。作为一个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面试过各种各样求职者的工作人员,面对堆积如山一般的简历、面对走马灯似来来又去去的求职者,对于面试,我当然积累了一些感受。我愿意将自己的一些工作感受,放在这里与各位一起作个分享。不好说这就是所谓专家的意见,至少算是来自专业的看法,希望对可能参加面试的朋友有所裨益。

招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个大课题,漫无边际的话,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集中话题,我想以自己面试应聘者的一些经历作为“案例”,跟朋友们交流这么些问题:你该如何对付、甚至征服招聘面试时的主试官?面试对于一个应聘者来说,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技巧”?这听起来有些投机取巧,但问题是,以我的工作经验,我的结论是:参加面试,确实有一些人们非常需要掌握的事项和需要了解的“技巧”。

当你打算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打算向一家公司寄出简历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自我认知、你的求职心态,对于求职的成功与否,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作用到底多大,原谅我无法做到将它量化。当我们对某一个岗位作出选择的时候,以下四个问题,最好能有个深刻的自问与自答:

职业价值观——你最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职业兴趣——你最喜欢干什么?
性格与心态——你适合干什么?
知识和能力——你能干什么?

这四个问题,当然都不是什么面试要点、对付主试官的“技巧”,但我非常坚信,对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等问题没有一个真正认识,那么,我以下要介绍的种种应试技巧,对人们来说,都终究不过是雕虫小技,甚至于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形而上的“道”,永远在形而下的“术”之上,这样的“道”,永远比“术”重要。为什么一个有信仰的人,常能够从容面对人生的七灾八难,而一个根本没有任何信仰的人,非常容易在一次挫折中就心理崩溃?道理就在其中。

一个人如果自己对自己到底最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稀里糊涂,一个人如果对于在职业中到底想得到什么都从没考虑过,他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个没有目标的人——他谈不出自己在某个岗位上将怎么做;他就是个浮躁的人——他大多经不起主试官所进行的哪怕是很简单的心理素质测评这一关;他就是心神不安的人——他会使许多机会与他擦肩而过。他的求职,要么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要么是表现不尽人意,弄得连自己都恨起自己来。

我一位学生,参与面试过这样一个年轻人:他的专业背景是医学,从未有过一个成功的个人策划案例——所有这些,他事先都坦然相告,但他应聘的,是一家由房地产集团投资的策划公司的策划总监,他成功了。他的成功秘密,只不过是他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他对策划的执着、适合从事策划工作的开阔的知识面、他在接受面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种种创意,使包括董事长在内的所有主试人员都认定:这是一个把策划工作当作跟吃饭、呼吸一样重要的人,他对策划的入痴和可以预料的敬业,一定会使他创造出不俗的业绩。

“道”之外,不能不谈“术”,包括HR对你所提的问题,在他的专业里头属于哪一类问题,某些问题提出的目的何在,各类不同的提问,你最好应该怎样应对;对应试者所进行的低成本的心理测评主要有哪些手段等等,都属于“术”这层面。

第一印象,不可不慎
企业识人有许多方法,但也不外乎面谈、心理测试、个性测试、工作测试、笔试、职业定向、评鉴中心等等,但最常用的是面试。面试大致可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根据形式可分为电话面试、情景面试、团体面试、逐级面试、集体面试、书面考试等。这些具体的面试,都有些应对的注意事项,但在此之前,先谈一个很重要却又很容易被某些应试者忽略的事项:你前往面试时的着装。

以我自己招聘工作中发生的真实事例说起。

去年,在一个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上,有个年轻人前来应聘业务员的岗位。年轻人的长相,是属于那种怎么看怎么像个好人、老实人的那种人,外表有点憨。在我看来,一个人外表一副憨相,与他骨子里头的精明从来就不矛盾,但对于一个营销人员来说,一副看起来“很老实”的相貌,却是一笔天生的大本钱。因为,人总是愿意与看起厚道的人打交道,哪怕只是外表看起来来厚道,他也会多一份安全感,少一份可能被欺骗的担心。

我较快地翻阅了他的工作简历之后,在现场就轻描淡写地丢给他一个考题,我说,我是福建人,福建有个特产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等都是乌龙茶,乌龙茶的品饮在我们哪里叫“功夫茶”,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茶道吧。但现在,我有一个同乡想在杭州这样一个出产龙井茶的地方卖铁观音,我觉得他是打不开局面的,依你看,这样一个项目在杭州该怎么做?

他沉吟片刻,就说开了:在杭州,大多数人喝龙井茶,还是为了解渴,龙井看起来只有产品的功能,缺少功能之外的含义。我见过一次福建人品铁观音,我觉得那不是在喝茶,更不是解渴,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功夫茶的一个重要内含,就是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这是其它大多数茶所没有的。所以,如果我开这茶庄,会把铁观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向潜在的消费者推广。

我也曾隐隐约约地想过,如果把铁观音卖到杭州来,要从品牌内涵上、产品差异化战略上去考虑,确实还很难找到比将铁观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好的营销策略,要把铁观音定位成为中国人才有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我想起了美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摩托车品牌哈雷·戴维森,这家公司就一直坚持把这个品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贩卖,总是宣称自己只是一家销售生活方式的公司,他们从不愿意在广告上列举数据证明自家的产品性能有多么出色,而是煸情地追问你:如果能重新选择人生,你愿意骑上哈雷·戴维森去看夕阳吗?

我老人家以炯炯目光,锁定了这个颇有商业才华的年轻人。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商业人士面对商业运作的时候,将商业的色彩降至最淡,很符合我个人的口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打动了我。应该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外的话,这人,我是要定了,而且今后还要尽最大可能为他创造一些更高、更开阔的平台。

第三天,他就坐到了公司的应聘席上。然而,当我的助手对他进行例行的程式化的面试的时候,我却一个问题都没问。因为,从我再见到他的第一瞬间开始,我就决定了:淘汰。

三天前的人才招聘会上,他的头上有些刺眼的头皮屑,衣领不太干净。我认为,一个人一时不修边幅,可能有种种意外的原因,不能凭一次目测就将一个人的形象与他的性格、生活习惯联系起来——我老人家自己不也有过因为行色匆匆而衣冠很不楚楚的时候么?但三天后,他乱得跟鸟窝似的头发上,头皮屑不但没有少,而且“雪上加霜”,仿佛只要一碰,必有落英缤纷;他穿的还是四天前的那种外套,而衣领上的黑垢,竟很有点闪闪发亮的意思了。

在现代社会,产品功能再好,如果没有某种吸引人的外观设计,没有适当的包装,照样没人理睬,当初福特汽车败给了通用汽车,福特到很迟了才意识到:消费者不是嫌它功能不行,而是在与通用的款式对比中,嫌它的样子丑。营销人员也是如此——顾客看你这样子就讨厌,还会对你的产品感兴趣?

我说这案例,意思就是,一个应聘者固然不必过于刻意的着装,但不修边幅的前往应聘,一般地说,你倒不如不去。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应聘者,并非对着装不注意,而是注意得过头了。以下两种过分的打扮,也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些扮相,同样会给人极大的反感:

一种是演出式的着装。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应聘人员,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在头上打了些什么油,给人一种油头粉面的感觉,人好象变得不真实了。

另一种是过于前卫的打扮,大学生前往应聘的时候,头发如果还是染成生锈的铁丝似的,牛仔裤这里一个窟窿那里一个缺口,搞得跟刚刚被乱枪射击过一样,凡此种种,都会给招聘的主试人员一个极强烈的恶劣印象。

不恰当的服装,为什么会成为应聘失败的罪魁祸首?我以为原因有两个:一个应聘者给招聘主试人员制造了不佳印象的“晕轮效应”,二是不恰当的着装,确实与公司的职业要求不吻合。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把一种心理现象称为“晕轮效应”,意思是,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由此扩散开去,得出整体印象。用中国成语的说法,就是推心置腹的“以偏概全”了。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类似于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就特别明显。据说,孔圣人也曾有过以貌取人的时候,何况区区的HR?

招聘中的主试人员也有个人的偏好,他们也无法做到对你的不恰当的着装完全忽略,当他对你着装一开始就很反感的情况下,接下来的提问,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更多的是偏向于有些“刁难”的提问,因为他也会受到“此人似乎缺乏职业意识”这一导向的暗示。

我曾经面试过这样一个女性的应聘人员,她戴着一顶白色的棉帽,穿一身朱红色的长外套,这件外套使她看起来仿佛一团烧着的火从走廓那边一路燃烧过来,在职业装都中规中矩的地方,这团燃烧的火显得特别的抢眼,落坐时,我又注意到她将衣领露到了与冬天这个季节、与主要功能是保暖的外套极不相称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离奇的地步。这使她看起来性感得简直可以不用煮就可以生吃。然而,这里的职场,毕竟不是T型台。在同一个岗位有多个竞争者的面试中,我很快就让她出局了。

但这里还得顺便说一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如果你应聘的岗位是音乐制作人、导演、舞台设计或广告图案设计之类的,前卫的衣着或许有些好处。如果你打算到“超级女声”中去搏一把,要是不前卫、不离谱,没准还不行。但在真实的、平凡的职场中,中性的、随大流的着装,虽然不会使你获得某种优势,但至少不会使你失去什么,你根本不必担心被人认为你很平庸——人们判断你是否平庸,依据的是面试中你面对提问和考试的反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19 08:09:00
形而上的“道”,永远在形而下的“术”之上,这样的“道”,永远比“术”重要。---经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