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74 0
2011-01-04
什么是自由?当你读了以下的文章,你应该有所感悟,自由就是每个人有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伤害周围的任何人,农民想要的是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有错吗?科学家想要的是静谧的可以思考自然奥妙的生活,这有错吗?同样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自己关于理想生活的想象,这都没有错,所以,这个世界原本是多样化并存的繁华,而不应是单一幸福观的世界,同样,一个人将磨难视为宝贵财富也应该是一种乐观的精神,也应该受到人们的敬仰,因为原本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坎坷,在坎坷中幸福前行是一种乐观,是一种人生的积极,而如果人们都将物质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当世界只存在物欲一条衡量标准的时候,当资本家高高在上有权嘲弄农民的时候,当人们的一切都以占有财富来衡量的时候,这个世界将失去人性,失去一切真善美,世界将因此变得冷漠和世俗,自由对于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三毛:东方邪典

文/安琪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五十本最佳邪典书》中对邪典书做了如下定义:“什么是邪典书?我们几经尝试,却无法给它下一个准确定义:那些常常能在杀人犯的口袋里找到的书;那些你十七岁时特别把它当回事儿的书;那些它们的读者嘴边老是挂着‘某某某(作者名)太牛逼了’的书;那些我们的下一代搞不明白它们到底好在哪里的书……这些书里经常出现的是:毒品、旅行、哲学、离经叛道、对自我的沉迷……但是,这些并不足以概括邪典书的全部特征。”
我试图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邪典书的全部特征——
对每个人而言,所谓的邪典书就是能够改变他/她生命状态的书。
也就是我认为邪典书之邪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体,哪本书改变了某一个体,哪本书就是这一个体的邪典书。
但三毛著作显然可以归属为英国《每日电讯报》所开列的《五十本最佳邪典书》一类的读本,它力行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生活方式对众多读者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发了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流浪意识和远方情结,三毛离经叛道的求学经历、恋爱经历乃至最终的死亡经历,无不悖离了正统教育要求于我们的读书、考学、工作、结婚、生子、安老,等等因程序化而显得安全妥帖的生命模式,三毛用她所有的文字告诉我们,一切可以颠覆而依然活得精彩,可以逃学为读书可以只身走天涯三毛用她蛊惑性的文字告诉我们,生命是可以这样丰富而奇异的!
犹如一切浮在面上的英雄都用他们的英雄事实告诉我们,艰难困苦是成就英雄的必要所以艰难不足惧,因为艰难后面总是成功。当我年长至今我才发现,那些不英雄的早已葬身艰难里我们没听到他们的声音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我们看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插着青草代替鲜花和荷西登记结婚去了,却看不到更多流浪异地的人暴死于街头巷尾,这就是邪典的魅力。
因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个青年读者举枪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查普曼向列侬发射了六颗子弹;因为三毛的《橄榄树》,无数青年渴望背起行囊,在“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哼唱中,梦想着遥远的远方——这个大眼睛,麻花辫子,波西米亚衣着的女子,有着不与东方人一样的异国情调的美,她是东方的另类,东方的邪典。
199114日,我21岁,那天我从远离市区14公里的乡村中学授课回来,在开门的一瞬听到妹妹说,阿姐,你最崇拜的人死了。我和我身上未及扑打的灰尘一起顿在了那里——
这个人就是三毛。


                                           2011-1-4,三毛辞世20周年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