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增信贷规模微缩不萎缩
7—7.5万亿不只是传说?
对于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新增信贷规模是个永恒的话题。2011新年伊始,有关这个话题的猜想尤为让人着迷。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今年新增信贷规模回落已成为业内共识。可以预期,2011年将是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一年。不过,业内普遍预计,考虑到实体经济的需要,今年新增贷款规模应在7—7.5万亿之间,回落幅度并不大。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两年来,新增贷款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增长的过程。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两倍。2010年设定的新增贷款规模为7.5万亿元,但截至11月末,全国新增贷款规模已达7.45万亿元。
这意味着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必将超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宏观数据预测,2010年12月新增贷款量达5000亿元,全年达到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
另一方面,2010年我国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时隔两年首次上调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业内普遍预计,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较2010年有一定幅度回落。根据交行预测,2011年货币政策趋紧,贷款增速将明显回落,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为7万—7.5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速为15%左右。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贷款规模应该在7万亿元左右。“之前做过测算,大致在6.6万亿到6.8万亿之间,不过,考虑到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也要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大概在7万亿左右。”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预计,2011年央行会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同时将加息三次以上,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为7万亿。
另外,根据申银万国的估算,今年新增信贷规模应在7.5万亿,而在投放节奏上依然会遵循3:3:2:2 的季度控制比例,相对均匀投放。
2 拨备政策成业绩最大变数
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达20%?
在经历了2010年业绩的高速增长后,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后劲十足?谁是银行业绩的“变速箱”?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寻找答案。
业内普遍认为,在加息后利差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下降、中间业务增长以及监管加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行业2011年利润增长将在20%左右,比2010年有所回落。如果考虑到拨备政策的不确定性,银行业利润增速的变数可能加大。
2010年,中国银行业可谓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上市银行2010年三季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29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2%,远高于同期上市公司的整体平均水平。经过两年信贷的大量投放,银行业盈利模式也经历了从2009年的“以量补价”,到2010年的“量价齐升”。多家券商分析认为,2011年由于信贷额度总体趋紧,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望提升,从而实现“量稳价升”的增长模式。
交通银行近日预测,今年受货币政策趋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贷款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同时,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的动力将趋于平缓,增速将下降至15%-20%左右的温和增长区间。国泰君安则认为,在不多提拨备的前提下,2011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将达21%。
利润驱动因素方面,交行认为,2011年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仍是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利差将进一步提升并保持稳定,是净利息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泰君安认为,2011年推动银行净息差小幅回升的主要动因来自加息、银行议价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等。兴业证券预计2011年净息差还有12—18个基点的提升空间,即净息差增长6%至8%。
国泰君安认为,2010年在信贷投放窗口指导、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要求下,不同银行之间信贷规模增速的差异已明显缩小。2011年,由于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同时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对银行是较长期的监管指标要求,行业增长格局将与2010年类似。而股份制银行由于贷存比偏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将难现以往的贷款高增长。
另一方面,2011年由于银行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优化的需要,将推动手续费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交行预计,2011年银行业净手续费收入增速将达到30%左右,成为拉动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正面因素之一,业务贡献度也依然会维持2010年的水平。
安信证券预计,2011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在17%左右,其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盈利增速分别为16%、20%和28%。国有大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具有稳定性,小银行由于仍处扩张阶段,规模增速相对更高,因此总体发展环境要好于中型银行,而中型银行正处转型初期,同时又要面临较大的政策压力。
3 银行监管“长牙齿” 新四大工具上半年落地?
2010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提出对银行监管必须“长牙齿”。2011年,这一理念恐怕将成为银行业时刻铭记的监管警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新监管工具或落地实施,中国银行业无疑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不过,由于新监管指标将给银行一定缓冲期,业内普遍预计,对银行2011年业绩影响不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监管工具不会密集推出,“监管层会考虑多方面因素,各项监管措施应该是陆续分步推出”。
2010年9月,银监会曾下发“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简表”的讨论稿。根据讨论稿,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需分别达到6%、8%和10%,同时讨论稿要求超额资本在0-4%之间,此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需要1%的附加资本。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这些指标被要求在2012年达标,而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来说,这些指标的达标时间则被宽限到2016年。
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认为,银行业四大监管工具的定稿或在2011年上半年正式发布。
针对新四大工具实施讨论稿中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国泰君安认为,超额资本以及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认定将成为影响2011年银行业绩两大不确定政策因素。
不过,国泰君安分析,目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基本达标,虽然银监会新四大工具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尚不明朗,但在整个行业刚进行一轮大规模再融资、银监会已对大行实行1.5%的超额资本要求的情况下,短期内全面提高超额资本的概率不大。另外,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并未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给出明确的量化界定,从对系统重要性的定义上看,国泰君安认为四大行较为符合。
另外,安信证券认为,四大监管工具中的杠杆率和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冲击相对较小,在银监会不提出更高标准的前提下,我国银行业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动态拨备方面,2.5%的要求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压力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农行、华夏银行的拨备率均高于2.5%,工行、建行、光大的拨备率也在2.3%以上,而宁波、兴业、中信、深发展等银行的拨备率不到1.5%,未来计提拨备的压力相对较大。
至于融资平台贷款,国泰君安判断总体风险可控,且在推行拨备率监管的前提下,不会再对融资平台贷款单独加提拨备。
4 银行股承压利率市场化 小QFII助力走出估值洼地?
尽管业绩保持高增长、尽管多家券商看好,但是2010年的银行股在地产调控政策的拖累下、在商业银行密集再融资的轮番“轰炸”中,仍然跌入了估值的低谷。有业内专家预计,已经低估的银行股在2011年并不一定能够摆脱颓势,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
东方证券指出,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股估值构成长期压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可能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推进,这会持续压低银行业的净息差、市场预期和估值。“目前银行股已经明显低估,但很遗憾,A股市场是一个看趋势的市场。持续的负面催化剂将可能使得银行股长期处于合理价格之下。”
湘财证券认为,银行股估值修复的内在动力并没有变化,但由于市场对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的担心,直接导致了板块估值的继续下滑。对银行股来说,中短期内决定股价走势的因素主要看流动性,长期主要看行业业绩增长,即增长模式能否突破目前行业的发展瓶颈。低估值不是板块上涨的理由,银行板块目前承受低估值,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行业的周期性以及行业长期增长模式的瓶颈决定的。
不过,湘财证券同时指出,银行板块估值目前颇具安全性,下跌空间有限。短期正面因素主要包括:年初阶段性的信贷放松将为市场提供增量资金;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暂告一段落;对资本状况的从严监管也告一段落。
申银万国2011年银行板块投资策略报告则表示,银行股估值存在修复空间,长期投资价值明显,只是近期仍缺乏增强股价弹性的催化剂。
综合来看,目前银行股在A股市场估值偏低已是既成事实,未来走势将以估值修复为主。如果考虑依靠外来力量改变现状,小QFII的推出可能是一个机会。
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推进,流出中国的人民币快速增加,2010年10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171亿元,尽快推出人民币QFII的呼声很高。而海外投资者属于长期价值型投资,国内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前景值得看好,且银行股AH股存在显著倒挂,因此,海外人民币进入A股市场对银行股将构成明显利好。
来源于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