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再现井喷?
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理财宣言。那么,如何能跑赢CPI,2011年的理财产品将揭晓答案。
2010年,在各家银行拼劲全力发行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数量大幅激增,较2009年增长近五成。展望2011年,在CPI仍将高企、通胀压力持续的状况下,理财产品发行增速仍有望持续。在产品结构上,信贷类产品由于银信合作新政高压将走下神台,结构性产品则将快速增长。
楼市调控、股市调整,这让各家银行2010年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在CPI攀升的大背景下,老百姓也将投资的目光放到了理财产品身上。两者需求的结合,使得2010年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井喷”。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预计达7万亿,这一数值比2009年4.8万亿的发行规模增长46%。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再度成为避险资金停歇的港湾。
不过,在一片热闹之下,今年7月初监管层的一纸政令,也曾令理财产品的发行遭受冲击。由于监管层当月发文严控银信合作信贷类产品的发行,这使得一度炙手可热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终于走下神坛。
这次冲击波,不仅使得该类产品门可罗雀,也直接拉低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水平。随着这场风波的持续,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也在进行着自身的调整,发行主体及产品类别的变化已开始逐渐显现。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此后的热卖,就是市场调节最好的印证。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在银信合作叫停的7月份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399款,而在此前的6月份这一数量高达575款,环比降幅30.6%。
业内人士普遍判断,2011年的CPI仍将高企,通胀压力持续,因此,2011年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仍有增长空间。品种期限上,银行理财产品主流将显现“短、平、快”的特征,中短期理财产品将更受青睐。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期限以1天、3天、7天、14天及1个月最为常见。与活期存款0.36%的年利率相比,目前发行的理财期为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在1.45%至1.65%,14天期限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48%至1.75%,收益情况较为乐观。
6 地方银行A股IPO潮起 城商行农商行上市年来临?
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相继上市,时隔3年后银行登陆A股市场终于破局。然而,这却无法掩盖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各家地方银行IPO3年未果的尴尬。2011年,这一境况究竟能否改变?
3年前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成功IPO后,各地方银行上市热情高涨,关于此类银行备战上市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城商行方面,已有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等数十家城商行提出上市的发展规划;农商行方面,张家港农商行早于数年前即进入上市辅导期。
而在上市愿景之下,各地方银行也成了市场各方眼中的“香饽饽”。众多城商行股权的流动愈发密集,产交所不时出现银行股权挂牌的信息。然而,随着包括农商行在内的各地方商业银行上市一直无下文,一次次努力似乎成了浮云。
据了解,众多城商行、农商行上市之路艰难的根本原因,与这两类银行各自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无关系。
首先,作为数量最多且上市最为积极的城商行,历史负担较重,且个别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员工持股及股东人数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此外,众多城商因存在的关联交易及客户集中度过高等因素,也成为他们上市的重要阻碍。
随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信社变身农商行的改制大潮,我国农商行队伍迅速扩军。目前各地农商行在上市进程中突然发力,大有追赶此前一直新闻不断的城商行之势。
作为筹备上市的另一方面军,农商行们也同样面临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从国内银行对比看,农商行的风控能力无疑处于比较低的档次。与此同时,尽管业绩增长迅速,但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不太理想,这也使得此类银行上市难度增加。
不过,随着2011年的到来,地方银行A股IPO三年“不开张”的局面将有望被打破。
首先,随着农行、光大的上市,国有大行IPO收官,这无疑促进监管层将地方银行上市重新提上日程。而地方银行自身也在积极努力,以改变其“短板”。
据悉,已有多家城商行正在积极清理股东人数过多的问题。而近期银监会也对农商行上市表达了力挺态度。
银监会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公开上市,大力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这一表态,无疑对资质良好、经营特色鲜明的一些农商行上市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7 “平深恋”步入实质阶段
整合效果1+1>2?
中国平安与深发展17个月跌宕起伏的资产并购终于临近终局。然而,并购的终局恰恰是整合的开始。步入实质阶段的“平深恋”又将演绎怎样的“婚后生活”?预期中的1+1>2能否实现?
2010年12月29日,深发展公告表示该行副行长刘宝瑞辞职,此外,董事会还表决通过了与“深发展-平安人寿联名信用卡”项目有关的三笔关联交易。业内人士认为,零售条线高管变阵意味着平安入主深发展后将大力推动以信用卡业务为代表的交叉销售。
此外,深发展行长理查德·杰克逊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011年规定的日期前深发展与平安银行完成整合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根据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今年9月公布的整合方案,中国平安拟以其持有的平安银行90.75%股份及现金足额认购深发展新股,交易总代价约291亿元。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将占深发展总股本约52%,成为深发展的控股大股东。
虽然现在的审批进程外界不得而知,但是近期深发展颇带平安色彩的高管人士变动,却不禁让人觉得平深深度整合已经拉开序幕。根据深发展最近公布的几项人事变动可以看到,新聘任的副行长冯杰和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都江源均有平安集团的工作背景。
“平深恋”步入实质阶段后将缓解深发展的资本金约束,其规模及盈利能力将快速提升。深发展曾在2010年三季报中表示,公司核心资本充足率7.00%,资本充足率10.07%,达到公司资本规划的最低关键目标,未来合并平安银行后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上升至11.14%和8.06%,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扩张。
种种迹象表明,深发展和平安银行的深度合作正在进行。深发展行长在股东大会上透露,他们已经形成未来5年发展计划“最佳银行战略”,贸易融资和信用卡将分别作为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两大旗舰产品,成为深发展今后业务发展的双引擎。其中,零售业务将充分利用中国平安5500多万零售客户资源,将其转为深发展客户,颇引人关注。
8 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资银行“走出去”提速?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使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战略又重新提上了议程。在国际金融风暴中树立起稳健经营良好形象的中资银行,2011年加快国际化步伐似乎有了更多的底气。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行长肖钢曾撰文指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已经势在必行,并且后危机时代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性较小,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等也纷纷表示,中资银行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应加快境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扩张战略。
资料显示,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的各国有大行纷纷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海外扩张策略。
中国银行2010年上半年加快了海外个人金融产品中心建设,同时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分行、印尼椰风新村支行、珊瑚新村支行、东方大厦支行相继试营业。
工商银行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工商银行境外贷款占比较2006年提升0.7个百分点,但受制于金融危机,2007年末到2009年末两年间这一比例仅提高0.3个百分点,而从2009年末至2010年9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
交通银行在其2010年半年报中也指出,其海外分行资产规模达到331.5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13%,高于其资产总额的增速。
另外,建设银行胡志明市分行及悉尼分行2010年已经正式开业,建行莫斯科代表处的设立也获得莫斯科联邦中央银行的批准。
受访专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受到很大打击,许多银行倒闭或被**收购,市场流动性普遍紧缩。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要正常运转迫切需要资金,中资银行可以适当主动出击,发展以前难以接触到的大客户。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招纳良才提供了机会。
不过,有关专家同时提醒,虽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迅猛,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及监管等多方面挑战,对此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来源于证券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