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网 2010-12-27 12:34:35
眼下,举国上下正被通胀问题困扰。与此同时,分析人士亦不乏对明年中国经济减速的预测。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日前表示,“假如明年GDP目标定在8%,CPI放宽为4%。那么,如果两个数值都兑现,对中国而言,就是滞涨。”在承担“十二五”起承转合之重任的2011年,调结构会否取得重大进展?这又是否会引致中国式滞胀最终发生?一切尚是未知之谜。但我们仍可从目前经济运行趋势与现有决策思路是找出珠丝马迹。
中国式滞胀会否出现?多数专家更忧高通胀
香港商报讯,与发达国家对滞胀的定义不同,贺铿所说的“中国式滞胀”,是基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但与此前30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已走向了一个瓶颈阶段这一背景而言。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钢明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滞胀,并且明年滞胀会更明显。他并表示:“通胀一般是在投资过热、经济高增长的情况下出现,而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低谷和下落过程中,经济增速下降还出现了通胀,这当然是一种典型的滞胀。”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现在担心,飙升的通货膨胀率、大幅增加的**债务以及资产泡沫明年有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放慢下来。随着**4万亿投资将于今年年底即将收官,明年中央将进一步清理地方融资平台,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必将有所放缓。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在**收紧扩张性政策的预期下,2011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9.1%;预计中国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名义增幅将为25%,而2011年将进一步放缓至18%。
接受采访的投行人士并不认同有关中国式滞胀的说法。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向本报记者表示,对明年中国经济来说,增长性不用太过担心,通胀才是最大的风险。
“所谓‘滞胀’,是指经济下降、通胀高企,这不是中国经济最可能发生的情况。”他预计中国经济仍会持续增长,明年GDP约为9%,全年CPI则为4.2%。
马骏认为,通胀升温已凸显中国延后货币政策紧缩的风险,在长期负利率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大,由此引发恐慌性地买资产和实物,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的通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渣打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李炜向本报记者表示,明年中国经济仍然维持8.5%甚至9%的高增长,滞胀远远谈不上。他认为,明年中国经济最令人担忧的,还是一个相对较快经济增长下的高通胀问题。据渣打银行1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CPI增速将达5.5%,GDP增速达到8.5%。为应对通胀风险,中国宏观政策将大范围收紧,甚至明年下半年也很难出现实质性放松。
日本瑞穗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Takamoto Suzuki 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胀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目前已从燃油到公共服务蔓延。他表示:“当经济增长在10%左右时,4%-5%的通胀率是不可避免的。”
李炜对明年中国通胀形势不表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体内通胀压力较大,目前的通胀也不仅仅是食品引起的,而是服务类等非食价格的上涨,如成本、工资的上涨,是经济体内各层面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在此情况下,如果**仍认为通胀是结构性的、单一性通胀,不采取更强有力的紧缩手段如加息,那么可能会加剧明年通胀上升的风险。另一方面,伴随着美国经济超预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那么5.5%的通胀率也不见得是一个高的预期。”李炜表示,目前央行采用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数量控制手段并没有看到任何效果。 房地产最危险 或引致另一波危机
明年经济增速成是上升还是下滑,还在不确定之中。而明年中国经济最值得担忧的地方在哪里?是通货膨胀、资产泡沫还是地方**债务风险?
对此渣打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李炜表示:“流动性过剩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只是因为不同的诱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泡沫,有时是在股市,有时是在楼市,有时是在食品领域。”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明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难点是房地产调控。“最危险的还是房地产。2010年围绕房地产所做的调控并没有见效,房价仍然还在上涨,泡沫很高。一旦房地产泡沫破掉,经济很快就会倒掉。但另一方面,只要房价没调下来,就始终是一个高悬在我们头顶的堰塞湖。”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和渣打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李炜都表示,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泡沫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通胀。
两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Finch Ratings日前表示,中国经济仍持续增长,但他们近来也越来越多地对银行系统中暗藏的风险提出警告。Fitch甚至暗示另一波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债务或将来临。
Finch Ratings小心避免预测中国经济急剧减速的情况,但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极有可能祸起于房地产破产和银行业危机。
长期隐忧:国企与地方债 马骏:明年可能加息六次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认为:“国有经济和地方**将是未来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他们将是未来银行和金融体系真正的麻烦之源。”
在国有银行自2009年初享受信贷盛宴之后,如今北京正承受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压力。分析师说,有大比例的信贷被投向房地产市场用于投机。决策层正着手限制大型国有银行的信贷规模。
袁钢明指出,房地产调控的两大有力对策是调高房地产税和加息。一旦出台房地产税,将增加投机者的成本,从而出现大量抛房潮;另一个手段是加息,提高贷款利率,一加就灵。但他亦表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于房地产,除了金融业,还有钢铁、水泥等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都与房地产关系密切,还影响着就业。因此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不但危及中国金融体系的信用,还会危及中国经济。因此,决策层并不愿意见到房地产泡沫破灭。他表示**调控的真正目标是维持房价,这决定了**调控的措施取向,预料明年也不会采取加息和出台房产税的举措。
对于有关加息或会吸引更多海外资金流入使通胀问题恶化,另外,加息亦会对一些高负债的国有企业及地方**融资平台构成额外的财政负担的担忧,马骏认为,一些人过度担心货币紧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据他所在团队所作的调研显示,加息100点,对平均盈利达到25%的企业盈利影响不大。
他认为,财政政策并不能替代货币政策,面对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来减少流动性是可行和必须的,但加息也是必要的。他强调说,抑制通胀一个不可避免的工具就是加息。
马骏预料,未来7个月内央行将加息75个点子。渣打预计央行明年将有4次加息。日本瑞穗研究所认为,由于通货膨胀进一步成为中国经济的顽症,中国在明年年底前有可能加息六次之多。
学者指缺乏具体措施 调结构恐成空谈
中国经济30年持续高增长的神话,让人们迷信**的宏观调控已经战胜了经济周期。事实上,中国经济仍是周期的。在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看来,每隔六七年,中国经济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90年代初的吸引外资热、90年代末的国企转制、本世纪初的加入WTO。他认为,这些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多数成功了,不过也出现过价格改革的失败。目前的中国,又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关口。
分析人士表示,接下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巨大。明年是中国“十二五”的第一年,肩负呈上启下的重任。对决策层而言,不仅要同通胀作斗争,还同时要面对经济调整,使之摆脱对出口型经济的依赖,转向内需型经济,以建立起更平衡与更持续的增长。同时中国还面临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国际压力。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就表示:“有这么多变化的因素,不能不说情况非常复杂棘手。”
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议亦提出明年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集中精力稳定物价。分析人士预计明年将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但遏制通胀与调结构似乎是两个不可能同时完成的任务。
有分析人士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寻求的是社会公平,在中国财政收入以连年超过GDP增长速度增长时,必须对财政政策进行改革,无论是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还是个人所得的分配制度都应当作出重大调整,利用工资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的改革,把资金、人才引导到需要发展的地区和行业,这样的调整也是保民生、促消费的题中应有之义。
袁钢明向本报表示:“转变发展方式遇到的困难太大,至今只停留在口头层面,没有具体措施,调结构只是一句空话。”
“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首先应降低**财政收入比重,降低居民所得税,但迄今这方面并无调整。任何改革方案都涉及**财政收入下降,但**部门并不不愿这样做,所以我们至今看不到任何改革收入分配的措施。原来说年底公布《工资法》,保证工资每年有一定合理上涨,现在没有下文。民间期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一推再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还要再‘研究’,如果光嘴上说一些笼统的话,但实际上并不朝着改革居民收入分配这一方向推动,那么明年结构调整不会有太大进展。”袁钢明如是表示。
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中国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工业更多地私人化,在工业领域更多向民间资本开放,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分析人士认为,国有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并不愿从他们拥有垄断力量的领域退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日前表示,通货膨胀不是中国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中国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结构性的,我们需要打破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电信和娱乐行业的垄断,我们需要创造更多就业,使中国经济更具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