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20101
【原刊页号】38~45
【分 类 号】F61
【分 类 名】财政与税务
【复印期号】201006
【英文标题】A Research Review of Taxation Burden
【作 者】罗鸣令/陈玉琢
【作者简介】罗鸣令,东北财经大学,大连 116025;陈玉琢,扬州税务学院,扬州 225000
罗鸣令(1981~),重庆垫江人,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陈玉琢(1966~),江苏扬州人,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内容提要】税收负担研究是税收理论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它对充实税收理论、优化税制结构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就税收负担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文章拟从税收负担的概念、决定性因素、适宜区间、演变轨迹以及经济社会效应等多个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达到对税收负担研究成果的系统了解。
【摘 要 题】财税理论
【英文摘要】Research on taxation burden is a traditional subject in taxation theorie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enriching the taxation theory and optimize the taxation system. Experts in the world have already made further researches in it. This paper is to clean up these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nception of taxation, determining factor, proper interval, developing track,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order to systemically understand these researches on taxation burden.
【关 键 词】税收负担/决定性因素/适宜区间/演变轨迹/经济社会效应
taxation burden/determining factor/proper interval/developing track/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正 文】
【参考文献】
[1]许善达.中国税收负担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安体富,岳树民.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判断及其调整[J].经济研究,1999,(3).
[3]刘普照.我国宏观税负问题分析及对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1,(9).
[4]庞凤喜.论我国宏观税负的形成机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5).
[5]杨之刚.多视角看待中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J].税务研究,2003,(4).
[6]勒东升,陈琍.20世纪90年代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的宏观税负[J].涉外税务,2003,(5).
[7]王军平,刘起运.如何看待我国宏观税负[J].财贸经济,2005,(8).
[8]刘秋生.关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几个问题—兼与黄宇光、白明本同志的“比重提高论”商榷[J].经济研究,1991,(10).
[9]王大树,杨长涌.关于中国税收负担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
[10]蔡玉平.论我国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实现途径[J].财政研究,2007,(5).
[11]安体富,岳树民.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J].税务与经济,1999,(4).
[12]郝如玉,曹静韬.当代税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3]马国强.中国税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4]马斯格雷夫著,董勤发译.比较财政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宋文新,姚绍学.拉弗曲线的拓展与最优宏观税负[J].财政研究,2003,(11).
[16]杨斌.宏观税收负担总水平的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8,(8).
[17]陈莉.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2,(1).
[18]逄锦聚,孙飞.中国宏观税负合理水平的分析判断[J].南开经济研究,2000,(4).
[19]赵志耘,夏杰长,李勇坚.我国宏观税负的定量分析与政策取向[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
[20]张德志.我国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的动态分析[J].税务研究,2007,(12).
[21]李俊霖.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07,(5).
[22]安体富,林鲁宁.宏观税负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23]宋效中,赵利民.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J].探索,2005,(3).
[24]马栓友.我国的拉弗最高税率和最优税率估计[J].经济学家,2002,(1).
[25]郑振儒.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26]张荻,侯明,秦卫波.关于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以2000-2006年的数据为基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7]刘新利.论我国宏观税负的发展趋势[J].税务研究,2007,(12).
[28]王军平,刘起运.如何看待我国宏观税负——基于“非应税GDP”的科学评价[J].财贸经济,2005,(8).
[29]夏杰长,王新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30]钟鸣明.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评析[J].税务研究,2007,(12).
[31]原铁忠.GDP能作为衡量税收增长的尺度吗[J].税务研究,2005,(1).
[32]李文,董静静.中国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9.(1).
[33]付伯颖,苑新丽.外国税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