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85 0
2011-01-08



名家-镜射中国崛起的河北农村
·
2011-01-08
·
旺报
·
【顾尔德】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010800387.html
美国新闻工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去年出版的Country Driving(中译《驾驶中国》,即将由八旗文化出版),被《经济学人》选为年度政治时事类十大好书。本书藉由公路驾驶连结三个故事,但这不只是另一本较具深度的外国人公路游记,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第二部分:作者在21世纪初中国经济狂飙成长过程,对一个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变化做了深刻、生动的调查报导。



 2002年早春,刚领到中国驾照没多久的何伟,决定在北京附近的乡村找第二个家,做为周末渡假、写作之用。他与友人来到怀柔附近的山间小村三岔租下一个旧农宅。




 城乡分化与人口流动



 就像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城市吸走了大量年轻人口,农村老化凋蔽,主要生计是靠一年一次的胡桃采收。何伟的邻居,也是帮他中介租房的魏子奇,是村中少数青壮农民,他的同辈都去城里工作了。魏子奇也曾到工厂当过打工仔,但发展并不顺利而回到农村。魏子奇的儿子魏嘉是全村仅剩的学龄儿童,全村学校都关门了,他必须离开家到30公里外另一个村庄念幼儿园。




 初中学历的魏子奇虽回到农村,却不甘心平凡困苦的过一辈子,他的脑袋中充满了各种创业点子,看到直销的宣传广告让他跃跃欲试,看到农民养水蛭卖给药厂的报导,他也投入养殖,结果血本无归。




 故事高潮是魏子奇的儿子魏嘉因为血小板过低而紧急送到北京就医。魏子奇穿着旧军服外耷,典型农民打扮。这身装扮走进北京大医院,根本没有人想理睬。开车送魏嘉一家人就医的何伟,挺身而出,用流利中文和院方交涉,同时也与美国的医生友人连络,了解更多病情信息。




 都会精英的双重性格


 住院之后,医生判定需要输血补充免疫蛋白,何伟深知中国的「血浆经济」让血液感染爱滋、肝炎病毐的情况严重。何伟透过在北京的美国药厂友人找到安全免疫蛋白,但医院的赵医师拒绝使用,也不愿心平气和地和何伟讨论小孩的病情。何伟意识到:「在心底里,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他们国家展现在外人前的形象有点羞愧。赵医生不把我当作一个关心生病孩子的人,在她眼中,我只是一个不信任她能力的外国人。」



 经济机遇与政治网络



 医院这一幕,戏剧性地呈现出中国都会菁英在外国人前面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农民同胞却怀着鄙夷之情。而处在这个无助情境中的魏子奇,却从中学习到很大的启示──他知道以后进城,不能作农民打扮,之后也学会在乡下、在城里要带不同香烟──递烟是建立关系的重要动作。



 聪明而积极的魏子奇处在一个大好的时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开始拥有汽车的城市居民流行在周末到乡下渡假。于是魏子奇夫妇开了一家卖乡村料理的小餐厅兼民宿做观光客生意,在「登长城、喝山泉、吃五谷杂、睡热炕」的乡野情调吸引下,城里人为三岔村带来新荣景。魏子奇的民宿餐厅发展成小有规模的旅馆,他也成了全村最富有的人。




 买了汽车的魏子奇学会到县城怀柔走动应酬、建立关系,这有助于他申请贷款、扩大事业;原本对政治没兴趣、算命的也警告他远离政治,但他却申请入党、积极参加党务,最后在其它党员怂恿下,参选了村的党书记,但落选了。




 何伟这段三岔村的故事从2002年记录到07年。这5年间正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戏剧性年代,从魏子奇与三岔村的变化,生动反映出大经济变局如何影响到偏远农村小人物的生活。短短5年间,农村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各层面的变化如此快速巨大,何伟为中国这段遽变时代留下珍贵的田野记录。魏子奇这些活生生农民的故事,让「中国崛起」四个字成为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社会写实剧。(作者为专栏作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