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607 13
2011-01-09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说到大学教育,梅贻琦老先生的这句话常常被人提起。然而,我国高校大楼越盖越漂亮的同时,讲台上大师的身影却越来越“难追”。项目、开会、出书、论坛、国际交流……越是著名教授,在讲台上越难寻觅,已经成为当前大学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现象。三尺讲台,耕耘天下,却为何留不住教授们的心?  讲台:呼唤名教授的身影
  “大部分做学生的,都憧憬过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正是在她的课上,我有了这样的感觉。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而在质疑与辩论中体会到智力博弈的乐趣。于是,一年的时光,我仅此一门课(指《普通法精要》),阅读、上课、讨论、报告,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从来没有怀着如此的热情投入到一门课程中去,惊讶于自己也能对某种事情产生强烈的热情而执著于此。”
  2010年教师节前夕,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多伦多大学教授何美欢因病辞世,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周颖在怀念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令众多高校学子羡慕,因为由知名教授上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好事”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遇到的。此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武汉某高校的一个学生兴冲冲地选了某位名教授的课,结果却郁闷地发现,上课人不是这位名教授,而是一位博士生。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类似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未必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少有机会接触到学校的“牛人”,更不用说校长、院士等“大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高校混,一定要有科研”
  “自然基金怎么申请”、“青年基金申请指南”……在一个以高校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网络论坛上,申请各种项目和课题是永远的热点,相比之下,论坛课堂教学的话题比较少,而且每每讨论都会归结到“在高校混,一定要有科研”。
  某高校一位埋头本科教学数年的青年教师叹息,感觉自己“彻底被边缘化了。”因为学校开始推进非升即转和院系合并,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提高科研水准多申请经费,他这样一直致力于教书的教师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论文、各种基金项目、国家级奖项、国家认证的学科带头人、院士、长江学者……在现行的高校评价体系中,这些名词都是硬指标,权重因子大,而教学变得不那么“显学”。因此,虽然年轻教师成为目前课堂的主力军,但是在他们的心中,科研项目才是大事。
  其实不光是青年教师,科研和论文几乎成为高校所有教师的工作重心。高校日益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2005年到2008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从55.88%增加到81.08%,呈逐年递增趋势。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高度重视。几乎在每一所大学的介绍中,都可以看到:学校承担了多少项“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等,科研经费达到几亿元,SCI论文多少篇,获奖多少项。每所高校都对发文章作出硬性规定,发不了文章就扣津贴。
  与此同时,教学被边缘化成为无法避免的无奈现实。有项目的老师没有时间上课,有时间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全心投入教学,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科研,有科研,才能发文章,才能完成考核。
  制度设计应向教学倾斜
  大学的功能是什么?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功能。但是,这几大功能中,以什么为中心?目前我国的大学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许多学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你追问究竟是出一流的科研还是出一流的学生?答案往往会是既要一流的科研,也要一流的学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高校实验室越来越先进、完善的同时,很多致力于教学的大学教师在学校里面连张办公桌都没有,多数人在家里备课,去学校讲完就走,和学生交流也只有在教室的一点时间。
  与大学的态度相反,学生对大学和老师的评价简单而纯粹,那就是课堂。课堂不精彩,他就听得没兴趣,没兴趣,上课的热情渐渐就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朵英贤说:“有些课,特别是理工科的一些课程,主要靠课堂。如果他课堂听不懂,下来自己复习很困难,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放弃这门课。”
  “大学的制度设计应该考虑职称、评奖、评优等怎么向教学倾斜。”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说,“大学最主要的职责还是培养人才,科研和服务社会应该以此为中心。老师首先还是要教书育人。”
  黄进分析,大学应当探讨如何客观评价老师的工作。大学里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教学和科研都好的。大学应该创造氛围促使老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心力,并为他们提供保障条件。在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评教是很重要的一环。黄进认为要引导老师们形成“课比天大”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律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9 13:14:06
我泱泱**,任何事存在即合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9 13:16:30
唉。悲剧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9 13:22:00
下面是郎咸平讲的香港的大学、教授、学生的学习,对比一下,让人深有感触。

郎咸平:各位来宾,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观赏本节目。
根据前一段时间的报告,我们内地很多学生情愿放弃北大、清华而去念香港的几所大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想针对这种奇特的现象提出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是你们自己,或者你们的子女,当你们在考高考前夕,甚至不是前夕,你考高考的前一年,有没有觉很辛苦。我可以这么告诉你,如果你来了我们学校,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不是念中文的学校。为什么取这个奇怪的名字?
因为,香港的第一所大学叫做香港大学,是全英文授课。由于香港人口越来越多。所以,香港**成立了第二所大学。为了,有别于第一所大学和强调这所大学可以讲中文。当然他们的中文是广东话,不是国语。所以,取了这个名字“香港中文大学”。以我们自己学校为例,以我们商学院为例,我可以告诉你,你这四年的每一天都比你考高考的每一天痛苦的多。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两点之前睡觉的,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忙得不得了。而且,我们上课,从来不考虑到学生有没有能力把这个做完。我只是告诉他。你们最好不要来学我的课。我的考试是全世界最难的,你一定答不出,我们布置的作业一定也做完。我们做的一些项目报告。你们过去是写完以后交给老师,老师打一个分数,我根本不干这个事,我给你的报告写,交上来以后不满意,我退回去以后再写。我退你个十次你再写。你写不出来,我就永远不给你成绩。你没有时间怎么办。那是你的事,你为什么学这个课呢?
有人说郎教授你是不是很极端啊。我们几乎每个教授都是这个样子的。我可以给你一个实际的数据,我就拿经济系的一个系和北大、清华做比较。我们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全英语教学,我们授课的分量一个学期的分量英文的是北大清华相同学习的三倍的分量。他们的经济系,管理系是中文的,我们的是英文的。英文的分量是他们的三倍。我们考试题目之难是你不可想象的。内地来的学生第一年,我不敢讲全部,第一年说无法适应,根本听不懂。因为,我们上课讲英文,有的老师讲广东话。
最可怕的是考试的时候,这个题目是变化多端的根本答不出来。这是最痛苦的事,你背都没有用。不要说我们是逼学生的。没有这么简单的,我们对于教授,逼的更严。当然我自己已经是年纪大的教授了,我已经是讲座教授了。香港的大学是这么分的,刚拿博士从美国回来,或者欧洲回来的博士一进来的是助理教授,干了几年后,如果不被赶走的话,他就升到副教授,副教授之后就是正教授,就是这么一个系统。
另外,就是讲座教授,就是我现在的等级。讲座教授就是一个名誉性的教授,就是很难的,得有很多国际上的教授推荐才可以,这是学校他的一个审核制度。当然我的名气不大了,我们学校有一个教授的名气非常大,叫做杨振宁。他也是讲座教授,他跟他年轻的夫人,常常在我们的教职员餐厅吃饭;还有丘成桐教授,他们都是我老师辈的人了。他们都是讲座级的教授。
我们最近从英国聘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我们商学院,他叫做在慕里斯。三、四年前的诺贝尔奖得主,现在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我们对于我们的教授的审核极严格是各位不可想象的,我们对于每一个教授,论文在哪里发表都有没有严格的规定。以我们系为例,以金融跟经济系为例。你只能在美国的发表,而且每一个期刊学术期刊我们都打分数,我们的标准很哈佛大学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一样的,那些期刊是第一名,第二名,我们跟他是一模一样的。你要在几年之内发表之篇论文,规定的非常清楚,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解聘。
我们学校也刚刚解聘的一位教授,他是相当不错的一位教授,他的曾经在美国最好的期刊里发表过一篇论文。这种水平拿到内地来话叫超水平,能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一篇金融或者经济文章是非常难的。我们认为他的数量不够,所以,我们解聘。因此,我们对于教授的要求远远高于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
因为,香港的教育是精益求精的教学。我们从来不希望学生来这里浪费时间。也给你最大的压力,让你把书读好。这是我们做的事。
旁白: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披露。2005年内地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率只有33.7%,而同期香港有7成毕业生成功入市。这可能也是内地大学生不惜花费高价赴港求学的原因。
郎咸平:我们在内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事。我想问各位,香港毕业这么多大学生,香港我们也有七八个大学,每年毕业这么多的学生,为什么都找得到事?香港这么小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大学生找得到事。而内地这么大的地方,每年毕业生不过100多万,为什么找不到事?为什么大学生找不到事?最常用的一个理由就是专业不对口,我告诉你胡说八道大学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专业不对口。
我在全世界那么多的大学教过书,我就没有看到过哪一个大学他是专业对口的。因此,什么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就念专科。念的本科就是一个“通才教育”。
因此,在美国。美国的大学生他也学习学人文科学,也需要学数学,也需要学历史,他们都要学的,他们什么都要学的。因为,这是一个“通才教育”。香港也是通才教育。为什么你们毕业找不到事。原因只有一个。
真正需要用到大学生的行业是服务业,包括银行,物流,电信等等。这些服务业,非制造行业的行业,非农业,非制造行业。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是八成。香港更高,这种行业是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内地呢?我们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我们附近很多的工厂,从董事长开始,一直到保安,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制造业的产业机构就是不需要大学生,就这么简单。
那么,中国就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本质上来讲,他就不需要大学生,他就这么简单。这个道理跟你讲,我不是教育经济学专家,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旁白:很多内地的尖子生选择香港上大学,除了就业的机会相对比较多以外。继续深造的机会更多,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郎咸平:如果你想继续深造呢?从香港,再转到美国,转到英国去念书,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也就是说你一旦报考了香港的学校,你就已经开始跟香港的就业市场,已经跟全世界的各个大学迅速接轨。而且,我们所有的制制度在四五年以前,我们是英国的制度。最近这几年我们全部改过来,我们香港各个大学,包括教师制度,学生制度,基本上我们采用美国的制度。非常接轨,
所以,这里不管是到香港就业也好,或者是继续升学也好,基本上没有阻碍。而且香港很多公司,对于招收内地的员工,他的兴趣是比较大的。因为,香港本地的学生他普通话怎么讲就是讲不好。讲广东话他嘴唇突出。这是广东话的本质,他发音很多,但基本是高嘴唇来讲。嘴唇一突出,普通话就讲不好。你派这种人到内地来谈生意,就觉得有一层隔阂。如果他招聘的是我们内地的学生,这种隔阂就没有了。
所以,内地来的学生在香港的就业市场,反而有这个所谓的更好的保障;大家喜欢用内地的学生。我们之前也看到,在香港,香港老百姓也好,学生也好,对于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是很大的。现在开始他很用功学习,因为,这是他前程的保障。
现在会讲普通话的人反而成的香饽饽了。我说“你是从那儿来的?”“我从内地来的”,反而很受重视。我这个人看起来很有派头,就像当领导的样子。香港那些理发师一看到我:“领导来了,请坐,请坐!”大摇大摆的座下来,准备理发了。“先生,您是北京来的领导?”“不是的。”“上海?”“不是的,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讲完之后大家都走了。
香港人什么心态?香港的一流人才是不做学问的。香港很难找到书店,因为香港人基本上不念书。所以,他们对于做学问本身他看不太上。香港的真正的一流人才是从商的,香港做官是后面的。以前在香港实习,香港做官的全部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什么科长以上的全部都是英国人。你一点机会都没有。
那时候就很多人去做官,就准备做二十年,三十年退休。现在不同了,做官变成了一条好路。做官这条路都是由香港哪一个大学所包办的?香港大学。那是做官的基础,做官的摇篮。政治、法律、医学,基本上以香港大学为首。香港大学在香港岛。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学以基本上以商课为主,所以在香港的企业界真正的来源是香港中文大学。
可是,香港真正有钱人的子女他是不再香港读书的。他们基本上都到英国去读书。我们很多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家境比较贫穷的人。
旁白:初来乍到的内地学子,无论曾经怎样的优秀,都会面临陌生环境下的严峻考验。一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这种环境下的压力,而选择了退出。而坚持下来的学生也在这种环境之下接受的挑战,其最终学会生活。
郎咸平:内地学生去了以后,通常是排在中以及中下第一年的时候。通常的平均是在B以下。而且我们给的A非常少,一个班大概五十个学生,我们大概给三个A。给五、六个A-,其他是B什么的。
所以,想拿好成绩很难。内地去的学生大概到了二年级之后才能慢慢的适应。所以,成绩大概是从二年级到三年纪可以从B以下慢慢提升到B以上,到A-。因此,我们内地的教育制度是培养解题高手。包括那种最无聊的奥林匹克竞赛。这种竞赛以我来看都是浪费生命,扼杀创造力的源泉,根本不该去考。但是这个反而成为我们很多学校入学的标准,这些都是破坏创造力。到了香港,对于创造力本身的要求虽然不如美国,但很内地的大学相比,创造力要强得多的多。
我们很多的教授,要求学生分析某一家公司,至于如何分析,找那一家公司,找什么资料。基本上我们都不说。都是学生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找,自己定题目,这个很国内的非常不同。
我相信各位有很多的问题。第二节我们来一个互动,不管是你们自己对香港的教育,不管是研究生的教育,本科生的教育,甚至你的子女对这方面的教育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来做一个沟通,各位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给各位做回答。
观众:郎教授您好! 郎咸平:你好!
观众:我想问一下,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收研究生的一个政策,情况能给介绍一下吗?
郎咸平:目前招收本科生跟招收研究生是两回事。按照目前的新规定是这样的:报告香港大学的学生是第一批录取,等到结束之后。内地大学在重新录取。第一批你报香港的,他收你就去了。他不收你,你还可以报内地的学校,这是对于本科生。
但对研究生的话,就必须要直接向各系申请,而不是透过高考。只是他录取分两阶段录取,第一批是香港学生;第二批是内地大学。如果是报告研究生的话,基本上是向各系申请,各系有要求,比如说考GRE或者GMAT然后统一审核。很多学生给我写信,郎教授我对你很崇拜,讲的半天之后,最后说我可不可以到香港来念研究生?我的回答是不可以的。因为,教授不可以自己收研究生,一定要透过学校的统一申请,然后就教授审核出来一批,然后才可以。
香港的研究生比美国难,因为名额非常少。因为,我们一个系的研究生只有收三四个,包括博士生硕士生非常少的。因为,这是**全额补助。很难的。除非你念MBA,企业管理,硕士,或者是某些金融硕士,这种特殊的课程。这个容易,如果是念一个正儿八经的我们所谓的研究生学位很难,名额太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9 13:24:28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如今的老师,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教师——一个混饭吃的职位。而当年那种博学而又热心教学的大师早已在这个浮躁拜金的社会中消失的无影无踪。都说下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可是又有谁真心来为这个国家的千古大计费心尽力?不客气的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一点都不夸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9 13:34:04
说到心里去了,身边不乏有那种好好教书育人的老师,学生习惯了散漫反而觉得老师要求苛刻了,而硬性指标让老这些老师现在投入身心搞科研去了,有点小小遗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