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均衡搜寻理论文献因其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匹配模型”(matching approach),这类模型的目标是在一个理性的、面向未来考虑问题的个体的范式中解释劳动者流(worker flows)、职位流(job flows)和失业水平。它的基本思想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匹配过程中存在双边摩擦,双方为克服市场摩擦而作出投资。因此,职业创造流取决于失业劳动者和可获得的空缺职位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搜寻密度和企业的雇佣密度,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匹配函数表达。这类模型的主要侧重点是研究决定均衡失业水平的各种效应,这种效应是由市场摩擦促使劳动力供求双方为完成匹配而付出搜寻、雇佣、培训和其他与匹配相关的成本的投资而产生的。第二类是“工资公告模型”(wage posting approach),这类模型主要论证的是在存在摩擦的市场环境中,工资公告机制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的匹配,也会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产生工资分散(wage dispersion)的现象。这类模型假定工资水平是在一个非合作博弈的环境下由企业设定的,劳动者直接搜寻特定工资水平的企业。在这里,市场摩擦是指劳动者为了搜集关于工资出价的信息而花费的时间。这类模型为解释与劳动者可观测的技能水平无关的工资差别现象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