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六年了,第一次进公司遇到要求写入职感想的。事实上,就是刚毕业那会,都没有写过这样的文字。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这似乎是又回到了刚毕业的时候。心之所想、思之所虑,谈谈个人感想吧!
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我明确的写上了“乐群、敬业、专业”。工作六年,别的没有学到,但个人的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自己认为是知之若善的!这也与公司所倡导的“敬业、商业、专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六个字也是这几年来,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东西。
三周来,在公司的安排之下,自己系统的学习了公司提供的一些培训资料,包括员工手册和公司的知识产品等成文资料,收获颇多!
客户价值思维:
l
为结果人提供想要的结果,为检查人提供检查方便,提供好的结果对执行人成长最
有益处。意即为:有时间、有结果、可考核!
结果导向,客户价值第一。这句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在认识上却颇有失误。
在过去的从业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在客户价值方面出现偏差的地方。“客户永远没有我们专业”。出现偏差的时候,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客户提出的异议解决掉了。没有出现过由于公司原因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客户提出的异议,都是以一种颇为和谐的形式,加以解决的。
现在理解起来,应该是在客户服务意识上仍有待提高。咨询顾问:不能误人子弟!这也同公司提出的“结果导向、客户价值”如同一理!现在看来,自己在过往的从业经历中可能过于“托大”了!事实上,很多时候,项目的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的成功,重在思维和方法的传承。
在执业过程中,多次遇到过“授之于鱼与授之于渔”的问题。可谓是“鱼与渔兼之我所欲也”。事实上,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可能更多的是“有梯次的给予”。在商业人格和客户价值之间,可能永远存在着“误差”。
方法论:
l
别人经常给你提供意见的地方,就有可能是你矛盾的地方。
可能在大学里面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大家都用过“鱼骨图”或者“逻辑树”之类的分析工具。在项目实施梳理的过程当中,我们通常面临着一个个分解、梳理和比较的过程。找出逻辑树中的关键节点。这也是培训教材中所指出的“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关键节点”。事实上也就是多个相关因素的集合,对多种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正常的组织当中,信息沟通都是“逻辑树”中的重要节点。正常的信息流,必然对关键节点有所反馈。正所谓是“爱之所欲,恨之何求!”正面的、负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就不请自来了。
在组织的发展的演变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有传统职能型的,也有现代的扁平型的。但是,无论何种组织中都存在着关键节点。涉及到的因素多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也就出来了。也就是培训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可能是你矛盾的地方”。
矛盾不可怕!如何去解决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辩证的看待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同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过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20%的关键岗位做了80%的事,80%的人做了20%的事!也就是nike所说的“大侠”。只有“做事”,才会“出错”。因此,关键人物的“是非”也就多了起来。
如何解决个例后面所掩盖着的深层次的矛盾?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只是公司政治的延续,是一种对个人或组织不负责的行为。对于咨询顾问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组织的变革,流程的重新梳理!将组织或个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优化、分解开来。
因此,我们不光要探讨意见突出的矛盾,而且还要论证矛盾的优化解决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问题。
l
有好人才有好报、有好报才有好人
中国有职业经理人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唐突,美国人都要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了,我们还在讲微观市场上的竞争主体问题。似乎有点荒谬!
但是,我们还是面临着“人才荒”。密保了又保、协议签了又签。但是,具有商业人格、契约精神的职业人还是“稀缺资源”。基于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好人是有好报的。在我们这个基于传统的儒家教化的农耕文明社会里面,“士绅自治”是基层政权或者商业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但是,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的基础上的。社会契约、商业规则已经是我们这个公民社会所追求的东西。普遍的交易,要求普世的交易规则。可是,转型时期的社会,缺乏一个规范的契约精神。于是乎,“有好人才有好报”就变成了“有好报才有好人了”。
可是,我们的价值观是“无悔的人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谓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把储蓄罐砸了,取钱捐助灾区学生的故事,几乎很多中、小学生都写过类似的命题作文。因此,我们需要契约,需要商业人格!需要规范的“考核机制”!
不是好人与好报的问题,也不是好报才有好人的问题。而是,契约精神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奖惩和激励问题。
观点:
l
管理的核心在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非检查
管理作为一种“动名词”,是依附于组织这一主题的上的。其定义应是:在资源最优化
配置下、通过适当的路径依赖,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公司的“五级检查体系”中,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考核是,检查目标的达成。事实上,组织也是由无数个经营主体形成的,战略目标有待于战术目标的达成。在关键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最终战役胜利的达成。而最近比较流行的内部客户管理理论,更是把公司的各个部门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经营的组织实体,内部考核、独立核算。
因此,宏观与微观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中层的KPI考核可能更多的也是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了。检查作为5I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保证组织公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与我前文所表述的,需要一个规范的“考核机制”。但重要因素并非核心因素,不能因为过程而忽视了结果。
l
管理上的格言:“授权有多大,监控就有多大。”
管理学上的格言:“授权有多大,监控有多大。”这句话,我是非常欣赏的。权利有多大、
责任也有多大!授权和控制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从管理学上讲:授权和控制也是相匹配的,如果你控制能力不够,你就要少授权。你想授权,你就把控制能力建好,两者之间是不能只兼顾一头的。当然了,限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采用传统的职能制,扩大管理层的层级也是一个相应的解决问题。当然了,这也会带来一定的负产品。如:机构臃肿、市场反应钝化等。
l
公司政治与依赖人格间的博弈
这两个问题,似乎都是一种伪命题。走进书店,很容易发现一些介绍办公室生存发展的
书籍。其中,人力资源更是一个重灾区。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杜拉拉升职记》。还记得离开家的时候,父母的谆谆教导:“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商业人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