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2274 1
2011-01-13

满足客户需求,才是咨询顾问的最高成就


工作六年了,第一次进公司遇到要求写入职感想的。事实上,就是刚毕业那会,都没有写过这样的文字。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这似乎是又回到了刚毕业的时候。心之所想、思之所虑,谈谈个人感想吧!
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我明确的写上了“乐群、敬业、专业”。工作六年,别的没有学到,但个人的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自己认为是知之若善的!这也与公司所倡导的“敬业、商业、专业”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六个字也是这几年来,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东西。
三周来,在公司的安排之下,自己系统的学习了公司提供的一些培训资料,包括员工手册和公司的知识产品等成文资料,收获颇多!
客户价值思维:
l
为结果人提供想要的结果,为检查人提供检查方便,提供好的结果对执行人成长最
有益处。意即为:有时间、有结果、可考核!
结果导向,客户价值第一。这句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在认识上却颇有失误。
在过去的从业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在客户价值方面出现偏差的地方。“客户永远没有我们专业”。出现偏差的时候,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客户提出的异议解决掉了。没有出现过由于公司原因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客户提出的异议,都是以一种颇为和谐的形式,加以解决的。
现在理解起来,应该是在客户服务意识上仍有待提高。咨询顾问:不能误人子弟!这也同公司提出的“结果导向、客户价值”如同一理!现在看来,自己在过往的从业经历中可能过于“托大”了!事实上,很多时候,项目的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的成功,重在思维和方法的传承。
在执业过程中,多次遇到过“授之于鱼与授之于渔”的问题。可谓是“鱼与渔兼之我所欲也”。事实上,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可能更多的是“有梯次的给予”。在商业人格和客户价值之间,可能永远存在着“误差”。
方法论:
l
别人经常给你提供意见的地方,就有可能是你矛盾的地方。
可能在大学里面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大家都用过“鱼骨图”或者“逻辑树”之类的分析工具。在项目实施梳理的过程当中,我们通常面临着一个个分解、梳理和比较的过程。找出逻辑树中的关键节点。这也是培训教材中所指出的“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关键节点”。事实上也就是多个相关因素的集合,对多种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正常的组织当中,信息沟通都是“逻辑树”中的重要节点。正常的信息流,必然对关键节点有所反馈。正所谓是“爱之所欲,恨之何求!”正面的、负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就不请自来了。


在组织的发展的演变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有传统职能型的,也有现代的扁平型的。但是,无论何种组织中都存在着关键节点。涉及到的因素多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也就出来了。也就是培训教材所指出的“就是可能是你矛盾的地方”。
矛盾不可怕!如何去解决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辩证的看待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同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多次遇到过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20%的关键岗位做了80%的事,80%的人做了20%的事!也就是nike所说的“大侠”。只有“做事”,才会“出错”。因此,关键人物的“是非”也就多了起来。
如何解决个例后面所掩盖着的深层次的矛盾?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只是公司政治的延续,是一种对个人或组织不负责的行为。对于咨询顾问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组织的变革,流程的重新梳理!将组织或个人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优化、分解开来。
因此,我们不光要探讨意见突出的矛盾,而且还要论证矛盾的优化解决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没有问题。
l
有好人才有好报、有好报才有好人
中国有职业经理人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唐突,美国人都要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了,我们还在讲微观市场上的竞争主体问题。似乎有点荒谬!
但是,我们还是面临着“人才荒”。密保了又保、协议签了又签。但是,具有商业人格、契约精神的职业人还是“稀缺资源”。基于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好人是有好报的。在我们这个基于传统的儒家教化的农耕文明社会里面,“士绅自治”是基层政权或者商业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但是,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的基础上的。社会契约、商业规则已经是我们这个公民社会所追求的东西。普遍的交易,要求普世的交易规则。可是,转型时期的社会,缺乏一个规范的契约精神。于是乎,“有好人才有好报”就变成了“有好报才有好人了”。
可是,我们的价值观是“无悔的人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谓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把储蓄罐砸了,取钱捐助灾区学生的故事,几乎很多中、小学生都写过类似的命题作文。因此,我们需要契约,需要商业人格!需要规范的“考核机制”!
不是好人与好报的问题,也不是好报才有好人的问题。而是,契约精神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奖惩和激励问题。
观点:
l
管理的核心在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非检查
管理作为一种“动名词”,是依附于组织这一主题的上的。其定义应是:在资源最优化
配置下、通过适当的路径依赖,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公司的“五级检查体系”中,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考核是,检查目标的达成。事实上,组织也是由无数个经营主体形成的,战略目标有待于战术目标的达成。在关键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最终战役胜利的达成。而最近比较流行的内部客户管理理论,更是把公司的各个部门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经营的组织实体,内部考核、独立核算。
因此,宏观与微观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中层的KPI考核可能更多的也是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了。检查作为5I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保证组织公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与我前文所表述的,需要一个规范的“考核机制”。但重要因素并非核心因素,不能因为过程而忽视了结果。
l
管理上的格言:“授权有多大,监控就有多大。”
管理学上的格言:“授权有多大,监控有多大。”这句话,我是非常欣赏的。权利有多大、
责任也有多大!授权和控制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从管理学上讲:授权和控制也是相匹配的,如果你控制能力不够,你就要少授权。你想授权,你就把控制能力建好,两者之间是不能只兼顾一头的。当然了,限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采用传统的职能制,扩大管理层的层级也是一个相应的解决问题。当然了,这也会带来一定的负产品。如:机构臃肿、市场反应钝化等。
l
公司政治与依赖人格间的博弈
这两个问题,似乎都是一种伪命题。走进书店,很容易发现一些介绍办公室生存发展的
书籍。其中,人力资源更是一个重灾区。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杜拉拉升职记》。还记得离开家的时候,父母的谆谆教导:“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商业人格何在?

其实,更多的不是谁依赖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商业合作问题。在nike的书中,在介绍“依赖人格”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业务人员接打电话的案例。将问题上交了,事实上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可以重新考量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公司,里面都存在着一个管理层级中的权责的问题。在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适度的前提下,适当的授权,将权限下放,解放管理者,让管理者集中于关键业务的解决。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该案中的业务人员拥有相应的责权,且有规范的制度,可能问题也就会及时解决了。
在执业中发现,无论是A股市场上市的500强公司,还是夫妻二人店的有限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前者是正规的公司、做业务流程的。后者是民营企业、江湖文化。前者、出于公司政治的需要,“出门靠朋友嘛!”多请示、多汇报。您的晋升和组织考核还在别人手中呢!混个脸熟。而后者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手册、没有清晰地职权界定,也只能是“早请示、晚汇报”了!于是乎,我们的管理者们也只能是“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了!
l
无边界管理中的伪命题
今天下午(0722日),在公司的大蚂蚁软件上收到了公司的财务记录。这种情况是在
很多公司都难以见到的。可能,这也与公司文化中一直倡导的“开放分享”所分不开的。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团队的沟通成本,让公司内部的关系变的简单,让团队呈几何级的增长。正如nike所言的:爱与智慧是这个世界上越分享越多的。

这样的公司文化不能不为之称道。而且,这样的管理思路也被我们的**所采用了。在最近的新闻媒体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推出了“一站式办公”模式,将所有审批权集中在电子政务大厅内集中办公。这样的惠民工程可谓是大快人心,“执政为民”的理念也得以真正的落实到位了。

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边界管理的前提是明晰的责权。在当前的国情前提条件,这样的管理理论可能是否有点超前了。在明晰的权责的前提下、打开部门的间隔,创造开放的办公环境,减少沟通成本是GE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模式是否符合我们的客户,广大的中小客户呢?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先生产、后销售、然后才有团队的。这样的模式一开始就打下了鲜明的能人文化。流程和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当公司度过生存期,进入发展阶段的时候。公司组建时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样的组织自然是“危机四伏!”当然了,也为咨询公司提供了广泛的客户资源。
沙滩上是无法建立起世贸中心的。一个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公司是无法建立起开放、
沟通的企业文化的。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可能明晰产权和清晰的职责定位才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当然了,作为一种方法论,一种知识的传承,将无边界管理推而广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手段。
回归到问题的本身,我们的公司一直提倡的是:“有时间、有结果、可考核”。三周时间,
转眼既过。在这期间,我结合过去的知识背景和从业经验写下了上面的心得笔记。也算是一种结果导向吧!当然了,限于个人的职业背景不同,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公司的知识产品中的解释有一定的差异。但本着“当和尚、撞出‘浑厚’的钟声”的目的,也就写了下来。

事实上,在过去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客户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方向。可能,有些客户更多的是需要一个“知识产品”的内容。而有的呢!却是需要一个“实战方案”,且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管理层的知识背景和从业经验的不同也对项目的执行带来了不同的难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值得我们尊敬的客户。当然了,这也对咨询顾问的执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赢在中国》的主题歌是刘欢所演唱的《在路上》,这也是我最后想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5 12:00:36
敢问楼主是做管理咨询业的?很有经验,有道理。
“管理的核心在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非检查。管理作为一种“动名词”,是依附于组织这一主题的上的。其定义应是:在资源最优化配置下、通过适当的路径依赖,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赞同这个观点。
对“无边界管理”的界定和解释也很清晰。
感觉楼主接触过很多案例,很有经验。有机会很想多交流,向楼主请教。确实感觉很受益。
很多道理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体会到实际的问题,加以思考,对现实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