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商或逆境商。最早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们现在的成长环境优越,是应该给孩子一些挫折体验,去锻炼孩子的挫折应对能力。我表示,是需要有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提升挫折应对能力,但不认同应该给孩子一些挫折体验。
挫折,从来都不是需要给予的好东西。
为什么不要额外制造挫折?对孩子来说,幼小的他们能决定的事情太少,从出生起,喝奶被呛到,再到跌跌撞撞的学步,每一步都面临着自然而然的挫折:想睡觉睡不着,挫折;想行走摔一跤,挫折;想表达只会啊啊呜呜,挫折;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挫折;玩到一起又被抢走玩具,挫折;不想吃饭,被强迫喂食,挫折……遇到挫折时,首先升起的就是痛苦的情绪,孩子会伤心哭泣,会失望沮丧,会大发脾气——这些都是情绪上来时完全正常的反应。家长故意布置超越孩子能力的任务,其实很多情况下,起不到磨练孩子意志的目的,反而让孩子对自己、对家长失去信心。
爱的教育应该比挫折教育要优先。
如果孩子处在痛苦里,家长却袖手旁观,甚至出言指责“怎么做不好还发脾气?”“一点也不坚强!”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的孩子来说,这些冷漠和指责会造成“二次挫折”,让他们不但无法消除挫折感,反而会因挫折感而自卑、自责,结果就容易陷入无助之中。这种教育对孩子产生的最坏后果,是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特别是对学龄期的儿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学龄期的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父母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孩子保护、回应、和选择的机会,增加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假如挫折太多,孩子感到事事都脱出掌控,而又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他们便会在持续的挫败感中自我怀疑,慢慢地,甚至会开始相信自己是无能的,只要碰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我做不到。”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