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参考资料
时间:2010-02-26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周必健
5月中旬,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去广东考察工业发展情况,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最快的省份,是我国工业的最大集聚地。当前广东与浙江相仿,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和国际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面临发展阶段嬗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广东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和扎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给浙江以深刻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战略目标和战略思维
(一)战略目标
2008年6月19日,广东省委、省**作出《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同年7月2日,广东省委、省**推出《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作出界定: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支撑。广东省委、省**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提出,力争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亚洲发达的城市区域。2009年4月10日,广东省委、省**作出《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明确新的战略定位: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提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战略安排。力争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赶上韩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台湾地区现有水平。
(二)战略思维
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把握住了广东发展的世界坐标、全国方位和阶段特征,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广东强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范围来看,珠三角和整个中国都进入了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珠三角地区已是这个“工厂”的核心部位。当下中国,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遭际。一方面,制造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占据产业高端的工业化国家横亘于前,而可以替代我们的新兴经济体追赶于后。珠三角制造业如何坚守和突围、转移和提升,紧迫考验着企业和**。遵循国际产业分工变动规律,向产业链高端前进,这是赶超型经济体的必由之路,日本为此花了30年,韩国和我国台湾至今未能最后完成。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正是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加快提高产业层次,勇当参与国际竞争先锋的战略举措。
从现实情况看,广东经济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势在必行。从广东省经贸委了解到,广东经济有以下四大弱点,亟待解决: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从国际产业分工看,广东产业大部分是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66.7%,企业主要从事代工环节,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出率很低。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的58.5%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工业出口依存度(工业出口比工业增加值)达185%。这种“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带来服务需求的外向性,抑制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使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难以较快奏效。
二是产业创新资源严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弱。2007年广东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84人,低于上海的251人、江苏的95人;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仅占总数的16.8%,开展创新活动的只占总数的49.7%,远低于全国23.2%和58.2%的平均水平。全省工业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8%,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2.5%-4%的水平。
三是产业要素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发展能力弱。一方面,广东自然资源严重短缺。一次常规能源储量折算成标准煤约29.45亿吨,仅占全国的4%;国民经济所需大宗资源十分匮乏,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22%左右的电力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广东能耗水平虽处全国先进行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行业的产品单位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0%。近年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配套性弱。2007年,广东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这两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低于上海的5.3%和北京的9.9%。目前,广东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8.6%,比发达国家物流成本高出约8个百分点。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严重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整体竞争力。
广东强烈感受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从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中解放出来,实现粤港一体化,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了全国的1/10和1/9,2006年占到了1/8;并且广东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广东经济地位的迅速提升,使得传统的地缘分工模式难以维系,特别是与香港的产业关系。30年前,正是香港的产业转型升级,将制造环节迁移到了邻近的珠三角地区,而将营销和研发中心留在香港,才由此形成“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垂直分工模式。目前,粤港之间经济发展的综合差距逐渐缩小,两地之间经济互补成分逐步降低,整体经济竞争开始加强。广东明确提出粤港一体化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以改变“香港为店、珠三角为厂”的分工地位,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安排,随之推出。
(...countinue)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