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有人说学术是富人的游戏,只有富人才有资本有时间来玩学术中高级的东西。其实搞理论的是搞学术的人里最幸福,实证说白了就是学术活里的脏活累活。可惜中国的学术环境和制度事实上是鼓励后者的。前者在中国几乎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在一个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中,国人耐不下性子来坐冷板凳。所以,国内的学者们大多做不好理论。。。能否做好实证呢?悲剧的是,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并不是现代经济学的很好的实证对象。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理论和自由主义精神,而中国很多地方其实并又没有市场化,怎么能随便把国外的模型拿过来套呢?再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很短,很多东西的数据长度非常不够,而且政策常常改变,使得数据存在很多或显或隐的结构断点,使得中国的实证更加雪上加霜。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学者跑去做综述,或者是成名的教授跑到一个新的领域往往还没怎么样就先来一篇综述,难道他们看不见国外的综述都是大牛们才做的吗?综述其实是最难的。看起来容易,写起来艰辛。没有在这个领域做过很多工作的人是很难正确分辨和表达出该领域现有文献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见微知著地发现不同文献之间的差别的。国人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功利使然!
技术上讲中国的经济学水平落后国外太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即使在网络时代下世界扁平化的今天,中国学生的水平仍然大大落后于国外。用的课本是一样的,教的人不同,教出来的人就更不同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句实话,国内的博导们大都是博士生带出来的。中国的学术多是博士生在搞,国外多是搞了很多年的教授在搞,相差岂可以道里计?可怜国家培养出一届一届的博士生,最后留在高校的有几个?多数去业界,很少几个留下的,又要为了评职称发垃圾论文。发了好些年垃圾论文,原本有坐好文章能力的也没有了。好不容易混到博导了,有几个还真正搞学术的?利益驱动,都跑去捞钱了。
◆[url=]查看全部
条评论>>[/url]
我也说一句...
[url=]表情[/url]
提示:
确定取消
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