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知识型员工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
2010-12-29
摘要:本文构建了关注知识型员工身心状态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通过对个体生理与心理健康隐患的全面监测、评估、预防与控制,提升知识型员工健康素质倡导。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个性化健康管理,过度劳动
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在社会进步和组织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与竞争,相当比例的知识型员工处于“过度劳动”、“亚健康”状态。学界至今还无法对疲劳做出直接准确的测定,往往是通过个体的主观感受及心理、生理指标做出间接判断。目前我国对过劳的干预,也多是在出现较严重异常或病变时才进行,这是一种被动反应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过劳的预防与员工整体健康素质的提升。
一、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发展过程
健康管理即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蓝十字和蓝盾保险公司对教师和工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健康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而真正的现代健康管理体系在美国只有30多年的历史,源于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医疗费用由120亿美元剧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美国的保险公司和企业也注意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8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治疗那些可预防的疾病上。慢性疾病的治疗费用巨大,是预防这些疾病所做健康投资支出的100倍左右。尽管美国拥有充裕的医疗卫生资源,也难以承受如此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同时,健康问题带来的生产效率下降也威胁到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健康管理体系在美国逐渐建立起来。此后,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美国国民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如高血压和冠心病分别下降了4%和16%。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普遍接受了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超过70%的美国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我国健康管理整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率不到人口的0.1%。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成立医师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健康管理学分会。2010年1月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在“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强调进一步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完善服务模式及服务规范,构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企业也已逐渐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与发展,健康管理开始成为一种企业战略。
(二)个性化健康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解释为: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无病而已。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21世纪的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型员工与他们的生产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过劳、倦怠、抑郁等现象在该群体中呈迅速蔓延之势,已成为目前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对人才与健康的日益关注,企业更需要能同时关注心理与生理状态的针对性积极健康管理模式——个性化健康管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预测,对健康隐患实施预防与控制,提供从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善、情绪管理、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为重点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二、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
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如图1)是防微杜渐式的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个体健康干预系统。包括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效果反馈与调控机制。

(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系统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能够为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维护计划、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保证个人健康档案作为个人隐私资料的保密性。
1.身体健康档案。员工在入职体检时企业即为其建立个人身体健康档案,并通过个人健康信息调查表(问卷),了解其习惯及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运动、饮食、睡眠等;病史、家庭病史、预防接种情况、婚姻生育史等也是档案的重要内容。将个人档案信息作为此后体检项目设计的重要依据,并据每次的体检结果更新档案数据。档案涵盖了每一位员工的体检结果,员工可以通过密码登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档案页面,查看体检信息,了解其健康隐患与改善措施。
2.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专员进行个体与团队针对性干预的参考。以员工应聘时的心理测评、面试及调查结果建立档案,在入职后记录心理筛查、心理访谈、测评结果等信息。档案记录包括其心理因素,如个性、情绪、压力承受度、紧张度等;社会环境因素如工作性质、居住条件、经济收入与家庭关系等。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对照心理健康指标,发现出现不良心理倾向的员工,应密切关注,启动系列的个别关注、干预方案。
(二)设计差异性健康管理措施
健康管理专员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将员工分为健康群、亚健康群、疾病群体三类,分析评估员工目前的健康状况、健康影响因素,预测未来几年内健康隐患,进行针对性积极干预。
1.针对性的体检项目设计。根据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依其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健康隐患,制订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与复查周期,定期体检。
2.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治疗措施。评估个体健康水平,针对其健康隐患提出改善措施。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常见症状如疲劳、超重、哮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精神压力及忧郁症等方面的生理、心理指标,以及吸烟、缺乏锻炼、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将体检结果与改善措施反馈给员工本人,并对其营养调整、运动健身、生活习惯等进行个别指导,提供相应的医疗、咨询服务。
3.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根据心理健康档案信息,针对团体或个别员工采取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训、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等多种援助方案。员工可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心理咨询室或与外部心理咨询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如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个人面询等形式,解决员工心理困扰。世界500强中9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员工帮助计划,具体内容涉及:压力管理、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法律纠纷、理财问题等各个方面,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特别开通了24小时员工私密心理咨询热线,以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沱牌为了解决员工困惑、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员工自身情绪等问题,成立了“沱牌兰草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对象除了公司员工,还包括他们的亲属及周边关联群体。百度公司也曾以“十万年薪十期权”的优厚条件,向社会公开招聘“健康辅导师”,对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甚至患有“硅谷综合症”的员工进行预防和治疗。
4.人性化的工作安排。根据健康管理专员的建议与员工的实际需要对工作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动。比如实行弹性工作制,一方面让员工照顾到工作——家庭平衡,另外,对于离单位距离较远的员工,助其避开了交通拥堵时段。尤其在大都市,上下班时间的交通拥堵亦成为导致疲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宝洁中国就在公司内推行“Better Work,Better life”的活动,员工可以在早晨七点半到十点半之间任意选择上班时间,并在一些部门试行“Work at Home”,员工在工作性质允许的前提下每周可以选择一天在家办公。另外,设立休闲设施,如健身中心、SPA空间、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按摩室、咖啡吧等,让员工在工作间歇获得身心的放松。同时,工作环境对知识型员工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颈椎病、肩周炎、“鼠标手”等是长期伏案员工的常见病。因此,环境设计应体现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并关注空气、温度、噪声、光线、装饰、拥挤度、整洁、绿化等,为其提供舒适的工作空间。
5.人际环境的优化。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工作愉快顺利进行的保证。不少企业通过组织旅游、参与拓展训练等方式,让员工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培育良好的团队氛围。员工除了职业生活同时也在经营着家庭生活,家庭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可在工作之余为员工提供与家人相伴、娱乐休闲的机会,关注员工的家庭、生活状况,并协助解决阶段性困境。如摩托罗拉等公司定期举行员工家庭日,员工家庭成员都被邀参与;谷歌等公司为员工提供各种可自由选择的家庭福利,包括汽车清洗、洗衣干洗、幼儿看护,子女照顾补贴,保姆雇佣补贴等,以解决员工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争取到更多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三)个性化健康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管理体系实施一阶段后,需通过例行健康体检、对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对性健康措施是否具有成效。如果成效显著,则根据员工的最新体检档案数据制定下一轮的健康管理措施;如果不显著,则需寻找个性化设计过程中影响成效的因素,更新该员工的健康管理方案并进行新一轮的效果评价,直到员工健康评价结果良好。实施效果评价促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关注健康,从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共同寻求健康改善措施,以利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不断更新,良性循环。
三、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施与效益
(一)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
个性化健康管理体系是一个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体系的顺利推行需多方协作配合。首先,健康管理体系的推行需得到高层的支持。执行层可通过项目报告、执行进度表、成效反馈与总结等方式保持持续沟通。作为权限、资源的提供方,管理层的认可与支持才能使健康管理从理念转化为现实。其次,要做好健康管理的干预对象——知识型员工的宣传工作,提升其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个体的积极配合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第三,体系的维护需要有专门的执行机构,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国外大中型企业往往委托第三方——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并在公司设管理联络人员。
(二)健康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1.医疗开支的节省。健康管理具有“治未病”的特点,利用有限资源达到健康效果最大化。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自1987年开始,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现已覆盖了5万人群,其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超重、疲劳状态、缺乏锻炼、吸烟、哮喘、忧郁症及精神压力10个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不仅使员工的健康指标有了很大改善,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效益费用比是3.24:1,即在健康管理上每花费1美元可收到3.24美元的效益,而以往公司每年要为这些健康危险因素增加近4000万美元的支出。美国Michigan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Edington博士指出:“健康管理在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90%和10%'的结论。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医疗费用降到了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了90%。”
2.人力资本的增值。Goetzel的健康研究指出健康和管理是美国企业成为国际领先的重要原因,企业生产力和健康是正相关的。健康管理能显著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员工人均年产值提高50%以上,实际效益达到投入的8倍。
作者:陈薇静 杨俊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