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70 11
2011-01-29
别等没早餐了才想起外地人


《广州日报》日前发表评论《别等没早餐了才想起外地人》,作者为邓海建。全文内容如下:
  离春节还有几天,随着大批外来务工者返乡,保姆荒、废品荒、用餐荒正在北京蔓延开来。专家称,这表明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外地人的贡献。(1月27日《新京报》)
  他们只是保姆、钟点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保安,他们行走在我们衣食住行的边边角角,不招摇,不起眼。一到春节,他们集体回家,与之相关的行业纷纷打烊。没有他们,城市多少有些落寞与冷清。在户籍藩篱难以拆除的现实下,依附于户籍之上的福利差异势必造出一个个“权利洼地”,这样的结果,导致城市面对外来务工者的时候,不得不多少有些小心眼儿,甚至产生经济人的逐利思维。不久前,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出,今后5年北京要“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将试行户籍指标调控人口规模”——这背后的纠结,迁延跌宕,又何止是北京一座城市的矛盾?
  中国还走在城市化的路上,天高路远。没有哪个城市敢说“外地人是神马浮云”,珠三角或长三角的一些工业化乡镇,一旦离开外地人,很多城市生活服务行业就陷入困境。表面看,这是经济与道德的矛盾:从效益出发,城市需要首先解决户籍人口的资源环境承载问题;从人伦出发,我们又不忍在他们献出微薄的青春后,眼睁睁看着老无所依的他们,离开城市回到农村。
  矛盾的实质,其实并不是经济与道德的对垒,而是割裂的制度,在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划出了权责失衡的界限。所谓的地域歧视也好,户籍优越感也罢,说到底是外地人融入城市的成本过高。看起来还是二元格局的老难题,但实际上已经有了新的拐点:一方面,中国深度老龄化在即,“人口红利”日渐稀薄,外地人将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城市在扩张时也是一个“洗牌”过程,且应该是优胜劣汰的,而如果城市这个容器对外地人这支活水人为屏蔽,恐怕就不仅是用工荒这么简单了。
  这个世界,谁离开谁都能活得了,所以有人可以傲慢地请对方“圆润地离开”;然而这个世界,谁离开谁真能活得好?生活着,却不能扎根,这是一种怎样的隐痛——而在疼痛的背面,是不是意味着先赋身份的宿命论?因为你生于城市,所以归属感是你的;因为你来自农村,所以甩不掉疏离感。
  不要等到没早餐时才想起外地人,这城市,这乡村,这国土,应该通识一个共同的身份:公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9 16:03:04
是的,看得我心很酸。外地人和本地人不一样,体制内和体制外是两重天=中国特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9 16:18:24
最后一句话,我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9 16:31:50
很有道理,城市治安的问题往往归结为外地人,但是本身就是忽视外地人在城市内的生存权利造成的恶果.
但是城市的容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如何和谐发展,是个问题.往往矛盾是资源不够产生的,如果资源不够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公,就更可怕了.

现在看深圳的老社区,80年代很多外来打工的安居于此,他们年轻时代主要是基建人员和制造加工人员,在年轻时代付出血汗后,很自然地留在了这里,有一个虽然老旧但是邻里相闻的环境,虽然不高,但是够生活的退休金,就能安居下来,有些做点小生意,比如开个保姆中介啊,不需要他们有太高的学历,但是需要他们熟悉周遍的环境的这种工作,收入是个外快,生活的很好.

现在来深圳的打工者永远是过客,春节后几个大塑料桶里是满满的全部的家当,到深圳,春节前又象候鸟一样几个大桶回去,有时还多一些桶,里面是在深圳生下的孩子,和添置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9 16:39:02
有道理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9 20:53:53
中国就是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